2017年“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与案例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
清华新闻网12月14日电 12月9日上午,由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2017年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与案例研讨会”举行,100余位来自中国各高校《非营利组织管理》课程授课教师参与了此次研讨交流。

研讨会现场。
在9日上午的开幕式上,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代表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致辞。薛澜指出,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设立以来,全国公共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非常重视教学质量与教学方法,尤其是案例教学的推进,此次研讨会很好的将非营利组织管理与案例教学进行结合,希望对于形成非营利组织研究方面的学术共同体,并进而促进公共管理大的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薛澜在开幕式上致辞。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受邀担任此次研讨会的首席专家。王名与国际救助儿童会中国首席代表王超共同示范了“《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对话式教学”,主要围绕什么是对话式教学、为什么需要对话式教学以及如何开展对话式教学展开,并针对性的就《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相关章节开展对话式教学应用指导。

示范对话式教学。
9日下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公共管理案例中心主任慕玲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邓国胜分别分享了清华大学进行案例教学开发与写作的经验及案例教学的方法。

现场学生提问互动。
10日上午,研讨会就非营利组织的法规、政策和管理体制展开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宪政法学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培峰从宪法、民法、社会法到行政法规全面梳理了非营利组织的整体法律框架;民政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党委书记刘忠祥则从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和分级管理三个方面提出了关于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和有关政策的思考。
10日下午,研讨会聚焦案例的调研、教学应用和论文发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韩俊魁系统分享了教学案例的选择、调研过程、研究、撰写与应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社会建设研究》执行主编张潮以“代表性英文期刊的视角、要求及案例分析”为题分享了其英文论文发表的经验,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建银则以《中国非营利评论》为例讲解了研究型案例的写作与发表要求。
在闭幕式上,王名还为与会教师颁发了结业证书。
此次研讨会为期2天。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为会议的举办提供了支持。
供稿:公管学院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