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去距离中国最近的大山里写作

——环阿尔泰山大篷车课堂侧记

通讯员 洪 雁


穿过准格尔沙漠后,大篷车课堂师生乘坐的大巴拐入一个小道,沿着泊尔根河向山里驶去,看到了草原的第一顶哈萨克毡房和成群的骆驼。几个操着不熟练的汉语的哈萨克族边防战士拦住了大巴,检查身份证。天黑前赶到了距离蒙古边境仅有12公里的哈萨克族小镇塔克什肯,入住一家客栈。

第二天一早,大家乘坐双方海关指定的专用国际班车过边境。经过中蒙两国海关前后六个多小时的边检,学生们拖着沉重的旅行箱和疲惫的身体,跨过边界线,走进了阿尔泰山蒙古国境内。

经历了半个月的荒漠草原和高山雪岭的寒风、烈日、风暴、沙尘、雷雨、冰雹、蚊虫、泥石流和漫长的边境检查,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主讲的“写在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日前完成了长达7000公里的环阿尔泰山采访写作教学。

新闻大篷车环阿尔泰山考察路线图

李希光开设的“写在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每年暑假或寒假都带学生去北亚、西域或喜马拉雅雪山去读书、采访、上课和写作。在旅途中,李希光像师傅带徒弟一样,总是手把手教学生观察、提问、做笔记,指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和写作。大篷车课堂创建20年来,先后有700多名学生跟着李希光去古丝道采访写作。2018年,清华大学把“写在丝绸之路上的大篷车课堂”定为清华大学首批挑战性课堂。

“近代以来,有关中国以及中国周边地区的写作,先是基督教传教士到他们认为异教徒的野蛮王国去传教,比如中国的西藏、新疆以及西伯利亚,写了有关这些地区的旅行记。后来西方国家为了征服这些被视为野蛮的异教土地和人民,资助学者居高临下写作西藏新疆和中国周边地区。这些殖民主义作者的作品成了中外研究这些地区的经典。大篷车课堂是独辟蹊径,走中国古人的道路,学习法显和玄奘开拓的众生平等的行记写作,鼓励学生复兴中国古代学者严谨的学风,走入边陲,迈进域外周边大山去写作。”李希光说。

蒙古国的最后一夜安营在巴音乌列盖的高原湖畔。夜里11时,助教在蒙古大帐里支起了幕布,李希光打开投影仪,开讲这天晚上的课《从喜马拉雅到阿尔泰的行记写作》。在这次为期半个月的流动课堂,每天到了营地,无论再晚再累,学生们都要朗读当天或头天写的行记,老师点评。或者由老师做一场相关讲座,或者在草原上放露天电影。

在草原上上露天课

“大篷车课堂的特色之一是边走边看边记边学边写。”新闻学院本科生王冰研说,“李老师是想让我们在半个月的采访中,用全新的人和物激发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旅行中,一旦走到有网络的地方,同学们就会上网查阅资料,或者某个同学知晓相关的知识,就会在车上、用餐时或在群里跟同学们交流。这种学习模式让我收获满满。”

“无论是在草原上看石人像、崖壁上看岩画、参拜的藏传佛教寺庙、踏勘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丘亚古道、博物馆里参观阿尔泰公主的遗容,李老师边走边讲,给我们留下极深的记忆。”清华大学核研院博士生黄晓丹说。

在阿尔泰山沿途的地方志和民族志博物馆里上课是大篷车课堂的另一特色。黄晓丹说:“最快且较为全面地了解一片土地的方法,是去当地的博物馆,那里记录着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教我们学会用对方的视野看中国、看‘一带一路’,同时消除大家对当地国家、人民、历史和文化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的。比如,在阿尔泰共和国博物馆里,大家看到了身披丝绸大氅、身藏中国铜镜的先秦时期的阿尔泰公主遗容。这表明,早在张骞凿通西域前中国通往阿尔泰山的廊道已经开通,而且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初,这是一条独一无二的丝绸古道。”

大篷车停在草原上

“目前国内研究和写作一带一路的人无以计数,但是有关丝绸之路阿尔泰山廊道是个空白。近现代以来,阿尔泰山从中国一国之地变成了中国、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四国之地,结果,今天看不到一本有关阿尔泰的完整报告,阿尔泰与中国的文化、政治和商业联系被人为地隔断了。”李希光说。

在风雨中,师生们沿着丘亚河边的山道旅行,到了奇克特山口,,那里是俄罗斯通向中国的古代商道——丘亚大道与现代公路交会的地方,古道两旁茂密的树枝上挂满了萨满的白布条。师生们在丘亚大道行进了900公里,到了丘亚大道零公里处——比斯科。比斯科是18世纪初沙皇彼得大帝下令修建的东部边陲重镇。

莫斯科大学政治学教授雅库宁在发给李希光教授的贺信中写道,“非常高兴你积极推动你的学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跨文明对话,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学生之间建造一个不同文明和不同传统之间的对话桥梁。再过一二十年,这些年轻人将成为世界各行各业的新领导人,他们需要站在‘一带一路’所包含的进步、包合、和平发展的全球发展新范式的立场上决策。”

新闻大篷车师生合影

清华新闻网8月6日电

供稿:新闻学院 编辑:襄楠

2018年08月06日 11:50:3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