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总决赛在清华举行
清华新闻网10月19日电 10月13日至14日,2018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总决赛在清华大学举行。本届大赛吸引了84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所的近300支队伍报名参赛,参赛作品涵盖了硬件、算法、软件、应用等多个方面,经过严格筛选和评审,最终组委会评选出16支队伍晋级决赛。同时大赛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英国肯特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计算所、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灵汐科技的教授和专家担任评委。

薛其坤在开幕式上致辞
10月13日总决赛拉开帷幕,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在开幕式上致辞。他介绍了大赛举办的背景和目的,并对到场嘉宾和参赛队员致以亲切问候,表达了清华对于本次大赛寄予的期望和信心。

孙茂松作报告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孙茂松教授为大家带来了题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从机器翻译到古诗生成”的学术报告。孙茂松阐释了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范式,经过了从基于规则的理性主义到基于统计的经验主义的转变,但是当前纯粹基于统计的神经网络在处理复杂语义任务时力有不逮,通过神经网络学习高频次语言规则和在网络中加入常识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案。

施路平作报告
清华大学类脑中心主任施路平教授作了题为“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类脑计算”的学术报告。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在解决数据充足、知识完整、静态、确定且单一的问题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处理小样本、非确定、动态和多系统复杂任务时还需继续探索。人工通用智能是最佳解决方案之一,将脑科学与信息科学结合发展的类脑计算是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有效方法。

晋级总决赛团队进行路演
下午,晋级总决赛的团队在电子工程馆11层会议大厅进行路演。16支队伍的海报图文并茂,实物展示引人入胜,吸引了校内外各界人士前来观摩。观众们在感兴趣的海报前驻足、欣赏、提问和探讨,现场气氛热烈。经过评委现场评审,12支队伍晋级10月14日的答辩环节,角逐最终大奖。

参赛选手答辩
10月14日,参赛选手最终答辩。闯过预赛且在路演中顺利通过的12支队伍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时长15分钟的详细介绍和演示,评委老师进行了详细点评,并指出了作品未来的提升方向和研究价值。

颁奖仪式
经过6个多小时的精彩答辩和评委们的专业评审,中科院自动化所参赛作品《基于情境信号的连续多任务学习》获得本届大赛最高奖。
颁奖典礼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主任黄铁军教授对大赛进行了点评。他表示,类脑计算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前沿交叉研究领域,鼓励大家跳出思维框架,要以引领的姿态,勇于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清华控股副总裁赵燕在闭幕辞中感谢清华对比赛筹备的大力支持,他表示,比赛虽然结束,但类脑计算研究依然继续,希望大家在将来的类脑计算研究工作中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2018年国际大学生类脑计算大赛由清华主办,清华大学科研院、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承办,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北京灵汐科技有限公司、IEEE清华大学学生分会协办,同时邀请教育部科技司和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担任大赛指导单位。大赛旨在推动类脑计算研究及其在各种领域的应用,鼓励大学生技术创新,通过实践提升专业技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类脑计算这一前沿创新技术领域。
供稿:类脑计算研究中心 编辑:赵姝婧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