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无界”——第22届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分享会暨颁奖典礼举行
清华新闻网6月2日电(通讯员 陶敏珍 聂本典)5月26日晚,第22届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分享会暨颁奖典礼在主楼后厅举行。建设管理系苏舒等11名研究生获评“学术新秀”,建筑学院罗茂辉等9名同学获评“学术新秀”提名奖。20名获奖同学的导师亲自上台为学生颁奖,一同分享这份喜悦。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希、研究生院院长姚强、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白本锋及部分教师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

史宗恺总结讲话。陈祎祥 摄
史宗恺在总结讲话中指出,首先,应该从更多元的角度来评价学生科研成果,不单纯以文章数目为依据,引导同学做自己感兴趣并且能够推动科学进展的研究;其次,他提醒同学们,不要因为现有的研究成果沾沾自喜,应该将自己的眼界放宽到世界,时刻关注科学最新进展,不做“井底之蛙”;最后,史宗恺鼓励同学们将自己的家国情怀、科研梦想和清华精神融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做纯粹的研究,力争做出对整个人类都有影响的成果。
张希在发言中鼓励研究生在研究中实事求是,对于成果既不夸大也不低估,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精神,进行“由兴趣驱使而创造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新的学科”这三类研究,为国家早日建成科技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姚强在发言中提出,博士生培养在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道路上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学术新秀”与导师们背后的故事,以及他们对学术研究的探索和内在的热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分享会上,获得第22届“学术新秀”及提名奖的部分同学讲述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故事,分享了学术给他们带来的改变和科研生活的感悟。

彭翃杰分享学术故事。陈祎祥 摄
化工系2013级直博生彭翃杰以“学术·年轮”为主题,讲述了自己始于兴趣、忠于理想、脚踏实地的科研历程,结合一个个小故事,强调了兴趣、专注、坚持和合作对学术科研的重要性。四年来,他专注科研、广泛阅读,建立了2400多个文件夹,收集了100G的文献资料,时刻把握科研最新方向,在科研之路上一路前行,终于有所收获。

陶璐琪分享科研经历。陈祎祥 摄
微纳电子系2012级直博生陶璐琪则将自己五年的科研经历分为积累、上升和收获、做有影响力的事四个阶段。在积累、思考、合作三个能力逐步提升之后,陶璐琪登顶了第一个科研高峰。但此时,他没有懈怠而是立志做有影响力的事。展示结束之后,陶璐琪的导师任天令上台与他互动,讨论并分享了“态度”“团队”和“导师”这三个因素对于研究过程的影响。
生命学院的2012级直博生吴建平讲述了自己平凡而又别样精彩的学术经历。刚开始接触科研,吴建平和绝大多数同学一样,对科研没什么概念,但他决定通过努力实现一些小进步。吴建平花时间熟练掌握了结构生物学常用软件的使用,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并慢慢积累起科研的自信心。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和团队6个月内解决了多年以来都是生物学界难题的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结构解析。
汽车系2012级直博生黄俊则分享了自己特立独行的科研经历。在原有研究领域已经发表8篇SCI论文的他,毅然选择了一个新的方向作为自己的博士课题;建筑学院2012级直博生罗茂辉也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故事。

学术新秀与导师合影。
活动的最后进行了本届“学术新秀”的颁奖典礼。
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新秀”评选活动于1996年创办,每年有十名左右的同学获得“学术新秀”称号,迄今已有220人获此殊荣。研究生“学术新秀”代表着清华大学研究生学术的最高水平,是朋辈教育、学术交流分享的重要载体。
供稿:研究生会 编辑:藤子 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