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清华科史哲论坛举行
清华新闻网12月13日电 12月10日,第二届清华科史哲论坛在清华大学逸夫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来自各个院系所的50余位学者和上百名学生参加本次论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致开幕辞。

参加论坛的学者和学生在逸夫馆前合影。
在第一场报告中,吴国盛做了题为“希腊天文学的起源”的报告,通过讨论希腊天文学的核心对象——行星,吴国盛揭示了希腊天文学的独特性。

吴国盛教授做报告。
随后,清华大学科学史系2017年入站博士后蒋澈通过对老普林尼《自然志》诸版本源流的考察,展现了一个西方古典科学史文献学应有的工作。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6级博士吕天择带来了对欧洲中世纪工业革命论题的考察报告。

蒋澈做报告。
第二场报告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袁江洋介绍了化学史上的两种思维模式,元素论与原子论,将机械论哲学兴起之时各种混杂在一起的哲学流派做以分析。
北京大学哲学系2014级博士高洋介绍了帕拉塞尔苏斯的“经验”概念,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2014级本科生杜海涛在科学史编史学之中加入了俄耳甫斯教和神秘学叙事。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张卜天副教授张卜天在第三场报告中分析了自然志到自然史的过程中,时间维度的出现对现代各种科学与现代性的构建都有很大的作用。
随后的几场报告广泛地涉及到了技术革命,法国理工学院和中国与进化论材料上的关系等等。

张卜天在论坛上做报告。
第四场报告中,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汪前进展示了欧洲古典艺术品中各种地球仪的形象,给人很多启发;科学史所教授刘钝解释了贡布里希的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贡献等等。

现场学生提问。
在闭幕式上,袁江阳,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鞠实儿和剑桥李约瑟所所长梅建军分别致辞。他们看好科学史在中国、在清华的发展,并希望科学史研究在清华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清华科史哲论坛是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主办的一年一次的学术论坛,邀请全国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内的顶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发展,讨论学科建设。
供稿:人文学院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