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探索埃及伊蚊吸血策略及寨卡病毒传播机制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8-3-12 郭爽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联合清华大学、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等单位,从埃及伊蚊唾液腺中分离纯化得到一分子量为15 kDa的免疫抑制毒素蛋白(命名为LTRIN),并对该蛋白的生物化学特征和生理学活性进行探索。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寨卡病毒属黄热病毒属,于20世纪40年代在非洲首次被发现,以埃及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2015年5月以来,寨卡病毒疫情在拉美地区大肆流行,并蔓延至60多个国家,世卫组织因此拉响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的警报。然而,蚊子作为第一大病原媒介动物,其传播多种病原的机制尚不明确。
科研人员发现,埃及伊蚊在吸血过程中LTRIN的表达显著上调。LTRIN通过抑制淋巴毒素β受体信号通路,在宿主吸血部位造成免疫水平低下,从而协助寨卡病毒传播。针对LTRIN的抗体可抑制埃及伊蚊介导的寨卡病毒感染,该研究探索了埃及伊蚊成功吸血的环境适应机制,识别了新型免疫抑制剂候选药物分子,研究了虫媒病原传播的机制,证明淋巴毒素受体干预对控制寨卡病毒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徐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