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办
清华新闻网10月19日电10月13日,第二届“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2018 Commons Workshop)”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公共事物(Commons)为主题的专业学术会议。今年的会议主题是“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挑战与响应:纪念《公地悲剧》发表50年”,来自5个国家、23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名研究者出席会议,共同交流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最新成果。

开幕式现场 侯晓军 摄

王亚华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 侯晓军 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亚华欢迎辞中介绍,哈丁1968年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公地悲剧》一文开启了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传统,从那时以来全世界已经产出了大量跨学科研究成果,中国已经开始向国际社会交流和展示公共事物治理经验。他希望公共事物治理国际研讨会凝聚中国学者网络,提供中外学者共同探讨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平台,并吸引更多青年学者关注和投身于公共事物治理研究。

弗兰克·范·拉尔赫温作开幕致辞和主旨演讲 侯晓军 摄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副教授、《国际公共事物学报》主编弗兰克·范·拉尔赫温(Frank van Laerhoven)在致辞中感谢主办方的努力,称赞会议是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的重要进展。他认为,国际公共事物治理研究增长迅速,越来越多的亚洲学者和中国学者参与其中;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分析尺度、所关注的治理机制在近年来发生很大变化,跨国别和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研究大有潜力。

爱德华多·阿拉拉尔作主旨演讲 侯晓军 摄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爱德华多·阿拉拉尔(Eduardo Araral)以“公共事物治理:回顾与展望”为题发表演讲。他从基础概念、分析尺度、研究范式、治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公共事物治理需要实证研究,需要不同的研究路径和方法论,也需要在不断挑战权威的过程中,持续推进有关理论发展。

塞尔吉奥·维拉梅尔-托马斯作主旨演讲 侯晓军 摄
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科技研究所玛丽居里研究员塞尔吉奥·维拉梅尔-托马斯(Sergio Villamayor-Tomas)回顾了制度设计原则的研究。他认为,制度设计是奥斯特罗姆在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解释制度绩效的中层理论和重要范式。新近的研究致力于检验设计原则对于不同治理对象的制度、不同情境、不同研究尺度的适用性,研究方法也从单一变量检验向构形研究转变。

崔之元作主旨演讲 侯晓军 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在演讲中认为,哈丁提出的“公地悲剧”是一种高度简化的模式,之后的学者不断发展了这一命题。
研讨会举行了多场平行论坛,分别从“公共事物治理的中国特色和经验”“市场和法律在公共事物治理中的作用”“政府、政策与社区治理”等主题,探讨中国公共事物治理的有关研究。会议还专门设置了青年论坛,鼓励青年学生学者们展示在公共事物治理领域的研究成果。

平行论坛现场 侯晓军 摄
本次会议还有数十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参与,现场学术讨论气氛热烈。会中还组织了秘鲁利马IASC 2019双年会(XVII Biennial IASC-Conference)的交流动员会,介绍中国分论坛的筹备情况。
此次会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会议的成功举办,反映了公共事物研究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动态,深化了中国公共事物研究界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合作。

与会专家合影 侯晓军 摄
相关链接:
公共事物治理研究由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的理论奠基,在西方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相对成熟的学科,而在中国仍是一个相对新兴的研究方向。
作为跨学科的理论与应用领域,公共事物治理研究专注于增进理解公共事物的治理、管理和政策,探讨各类自然资源与共享资源及依赖集体行动的物品和服务的可持续消费、生产和供给方案。
供稿:公管学院 编辑:华山 赵姝婧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