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学术科研 - 正文

清华新引进教授、研究员简介


清华新闻网4月27日电 校庆临近,清华大学又增加了5位新引进的优秀学术人才,下面是他们的简介。

杨万泰

杨万泰,1956年10月生。2018年9月来校工作,任化工系教授。

1956年10月生。198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工系,获学士学位。1985年获北京化工学院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3年-1996年在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进修学习,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9月来校工作,任化工系教授。

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合成与改性化学的方法学研究。在表面改性领域发展了一整套光催化表面C-H键转化新反应体系,可对聚烯烃等各种高分子进行多层次表面功能化。在聚合领域,建立了基于环状芳香频哪醇调节的有工业意义的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新方法,可制备分子量可控水溶性聚合物和各种功能共聚物。在非均相聚合领域,建立了自稳定沉淀聚合绿色新技术,不仅可制备尺寸可控的微/纳粒子,还为解决“全球巨量废弃烯烃利用”难题提供了新途径。多项专利成果已进入工业应用。

迄今发表SCI论文550多篇,出版著作6部,申请发明专利70多项(已授权40多项)。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等,并担任《生物高分子》(Biomacromolecules)、《高分子学报》《中国化学快报》《膜科学与技术》等期刊编委。

罗三中

罗三中,1977年10月生。2018年7月来校工作,任化学系教授。

1977年10月生。1999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获南开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04年-200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学。2005年-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2009年1月-10月任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晋升副研究员和课题组长,2011年晋升研究员。2018年7月来校工作,任化学系教授。

主要从事分子催化合成以及相关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围绕新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发展了系列新型仿生小分子催化体系,目前已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5篇,他引5000余次,H因子49。所发展的仿生手性伯胺催化剂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应用于手性合成中,被誉为“罗催化剂”。2008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201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并连续当选为理事长(2011-2015),2014年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6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手性化学奖,2017年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青年奖,2017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担任《有机化学前沿》(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顾问编委、《有机化学》编委。任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有机化学学科委员会、手性专业委员会、均相催化专业委员会和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

李成

李成,1978年2月生。2018年4月正式来校工作,任物理系教授。

1978年2月生。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200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7年-2010年先后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和德国马普天体物理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10月任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课题组长、中国科学院马普伙伴小组组长。2018年4月正式来校工作,任物理系教授。

主要从事天体物理专业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星系的结构、星系形成与演化、星系环境、宇宙大尺度结构等。迄今在国际天文主流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引用超过7000次。曾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第三完成人,2009年)、中国十大天文进展奖(第三完成人,2009年)、中国科学院50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等资助或奖励。近5年主持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973项目1项、国家重点专项1项(任课题组长)、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1项。2015年至今担任中国天文学会星系宇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参与国际大规模天文观测项目SDSS-IV,担任其中的MaNGA巡天科学委员会联合主席、数据产品委员会主席、项目执委会委员。

巴特洛梅耶·斯坦尼斯瓦夫·捷克

巴特洛梅耶·斯坦尼斯瓦夫·捷克(Bartlomiej Stanislaw Czech),1979年12月生。2018年11月来校工作,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1979年12月年生于波兰华沙。2002年获哈佛大学化学与数学学士学位,2002年-2003年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习中国文学历史,2009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6年9月-2018年7月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18年11月来校工作,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研究员。

主要研究领域是时间和空间的基本结构。大多数人以为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但近十余年的研究表明,空间是一个涌现的概念。时空的幻象来自于量子信息学概念,尤其是作为量子计算基础的量子纠缠。采用全息对偶(AdS/CFT)来研究时间与空间在量子信息学方面的产生来源,探讨量子纠缠为什么能令人们体验重力,以及其中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新概念,如微分熵(differential entropy)、运动空间(kinematic space)等。在物理学的其他方面也作出了许多贡献,包括多体理论中的张量网络(tensor networks)等。现主要研究兴趣为模贝里相位(modular Berry phase)。在世界一流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并曾在20多个国家作过100余场学术报告。

二木昭人

二木昭人(Akito Futaki),1954年7月生。2018年4月来校,任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教授。

1954年7月生于日本,微分几何领域国际顶尖数学家。1987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曾任东京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系系主任。在微分几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丘成桐猜想、Futaki几何不变量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其最突出的学术贡献——著名的“Donaldson-Futaki不变量”是复几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得到重要推广。2018年4月全时加盟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任中心教授。

自1980年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并分别于1990年和2011年获由日本数学学会授予的几何奖(Geometry Prize)和秋季奖(Autumn Prize)。曾担任日本数学学会理事、《日本数学学会学报》(Journal of the Mathematical Society of Japan)等期刊主编。

作为学术带头人,二木昭人对指导和带动清华大学微分几何方向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编辑:李华山

审核:卢小兵 周襄楠

2019年04月27日 12:05:4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