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学术科研 - 正文

生命学院颉伟课题组揭示EZHIP为早期胚胎表观遗传重编程重要调控因子

清华新闻网10月24日电 表观遗传信息尤其是异染色质相关修饰能在细胞代间稳定传递,以此维持细胞命运的稳定性。在哺乳动物配子向早期胚胎转换的过程中,细胞命运发生剧烈重置,同时伴随着大规模的表观遗传重编程。尽管相关重编程图谱已被逐步绘制,但重编程过程中关键调控因子的鉴定及其调控机制仍是领域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0月20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颉伟研究组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发表了题为“EZHIP限制PRC2非经典结合并调控H3K27me3代间继承和重编程”(EZHIP restricts noncanonical PRC2 binding and regulates H3K27me3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and reprogramm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小鼠早期胚胎中鉴定出EZHIP(EZH inhibitory protein)是一个关键的表观遗传重编程因子,它控制了代间H3K27me3修饰的多层次重编程,包括全基因组范围内该修饰的擦除与重建,以及非经典印记表观记忆的传递。

H3K27me3是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组蛋白修饰,由PRC2(多梳复合物2)催化。在小鼠代间重编程中,H3K27me3呈现出高度动态变化。在卵母细胞中,H3K27me3分布于经典的发育基因启动子区域(称为多梳靶基因区域),同时也出现在基因间区,占据经常超过上百kb的区域(称为非经典H3K27me3结构域)。受精后,经典的H3K27me3在发育基因启动子处被快速擦除,直至着床前后才发生重建。然而非经典H3K27me3结构域在受精后仍能保留,并在着床前发育过程中短暂维持。为什么H3K27me3在代间重编程过程中在一些区域发生重置,同时在另一些区域发生遗传?这其中的调控因子是什么?

为解答这些问题,研究团队首先鉴定了卵母细胞与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PRC2的染色质结合区域。研究团队发现,在生长阶段的卵母细胞中,PRC2同时结合在多梳靶基因区域和非经典H3K27me3区域,活跃地催化H3K27me3修饰。然而在完全生长期的卵母细胞(FGO)中PRC2与染色质发生解离。受精后,PRC2在一细胞晚期重新出现在染色质上,并结合在非经典H3K27me3结构域。直至囊胚时期,PRC2才重新定位至多梳靶基因区域,启动H3K27me3的重建。

EZHIP调控PRC2非经典染色质结合和H3K27me3代间重编程

研究团队进一步证明,EZHIP在早期胚胎中调控PRC2非经典染色质结合与H3K27me3代间重编程。EZHIP是一种内源性PRC2抑制因子,仅在生殖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而在其他细胞类型中被DNA甲基化沉默。研究团队发现Ezhip mRNA在卵母细胞中大量积累,但处于翻译抑制状态。Ezhip仅在受精前后两天被活跃翻译,从而在着床前胚胎中表达丰度极高的蛋白。

有趣的是,野生型胚胎中亲本来源的H3K27me3不对称性能维持到囊胚阶段,并介导非经典基因印记记忆;而EZHIP缺失后,H3K27me3不对称性在二细胞阶段已经完全丧失,导致非经典基因印记随之丢失。进一步的机制研究表明,着床前胚胎中EZHIP与PRC2能够共同结合在非经典H3K27me3结构域,在染色质上形成H3K27me3-PRC2-EZHIP复合体,以此限制PRC2的酶活和扩散。EZHIP缺失后,PRC2不再被限制,继而在全基因组大部分区域催化了H3K27me3修饰,掩盖了几乎所有亲本来源的H3K27me3记忆。与常规认知相悖的是,这种广泛分布的H3K27me3修饰并未引起全局性基因沉默,反而让H3K27me3丧失了原本的抑制功能,导致非经典印记基因的异常激活和印记X染色体失活的失调。这可能是因为H3K27me3的效应因子(例如PRC1和PRC2)被大量出现的H3K27me3稀释,无法有效富集在正确的靶基因区域,从而导致基因抑制功能失效。另外,EZHIP缺失所造成的H3K27me3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的过度积累还阻碍了后续多梳靶基因区域H3K27me3的重建,并伴随着胚胎植入后部分致死现象。

综上,研究揭示了EZHIP是早期胚胎中关键的表观遗传重编程因子,调控了H3K27me3代间重编程的擦除、遗传和重建。同时,这些发现揭示了表观遗传记忆传递的基本原则,即异染色质相关酶活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导致表观遗传记忆和基因抑制功能的丧失。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颉伟为论文通讯作者,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博士生曾埶天、2022级博士生孔凤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

https://www.cell.com/cell-stem-cell/fulltext/S1934-5909(25)00340-6

供稿:生命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

2025年10月24日 10:15:3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