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四个本科专业通过ABET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清华新闻网8月25日电 8月23日,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Technology,简称“ABET”)官方公布2015-2016年全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结果,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给排水工程等四个本科专业正式通过ABET认证。清华大学自2014年筹备开展ABET认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基于学生培养成效的教学评价活动,建立起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充分落实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确立了坚实保障。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我国通过ABET认证专业数量最多的高校。

ABET专家组到清华大学考察评估。
使命驱动 凝聚共识
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体系、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清华大学综合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多年来,学校教学改革步伐加快,在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也始终是清华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和一贯秉持的责任。开展主流的国际专业认证,正是学校在育人使命的驱动下,为进一步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而实施的重要举措。

专家检查化工系实验室安全建设。
学校在2013年至2014年召开的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中形成共识:清华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应该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要通过实施国际认证,在国际化的平台上去审视、研究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ABET作为华盛顿协议的发起组织和美国代表机构,是美国最具有权威性的工程专业认证非官方组织,其认证标准、规范和程序在全球认证机构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迄今为止,已共有来自29个国家、714所院校的3569个专业接受了ABET认证。学校把参与ABET专业认证作为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的行动方案之一,旨在以ABET认证为抓手,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梳理和优化课程体系,以课程和培养环节的学习成效为基础,建立教育质量持续改进的机制。同时促使认证院系结合学科特色及专业实际,学习国内外开展质量保障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探索本专业评估(认证)的标准、办法和机制,推动认证院系定期开展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健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证为基础、以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群策群力 保障质量
清华大学自2014年初开始筹备ABET认证工作,为了如实展现学校本科教学的面貌,并在评估中收获实效,两年多来全校上下付出了艰苦努力。
此次认证以化学工程系、环境学院、机械工程系三个院系的四个本科专业为主要试点,共涉及16个开课院系、6个校级教学实验中心和9个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学校为此专门成立校级领导小组和工作组,统筹协调各单位的认证工作。2014年6月清华大学召开ABET认证全校启动会,时任校长陈吉宁要求全校要充分认识到认证的必要性,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力争通过ABET认证取得实质性收获,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质量保障体系。认证院系分别召开师生动员会,宣讲ABET认证理念,动员全体师生为迎接认证深入思考,贡献才智与精力,共同投入到本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来。同时积极开展关于学生培养成效的课程评估工作,成立人才培养顾问委员会,利用暑假时间召开人才培养顾问委员会会议,悉心听取各界对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证院系创新课程评价方法,对各类教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此为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并制定教学质量持续改进计划。9月底,认证专业完成了第一轮自评、教学材料准备和实验室安全建设等工作。10月中旬,学校聘请美国ABET Foundation顾问组进校考察,开展认证预评估。考察期间,顾问组肯定了认证院系人才培养的成绩,并对如何准备ABET认证提出了宝贵建议,详细指出了评估中有待改进的方面。根据专家意见,院系继续完善自评报告、证据材料和相关实验室的安全性改造。11月,认证院系完成自评报告的第一稿并顺利通过ABET的资格预审。
持续改进 收获成效
2015年1月,清华大学正式向ABET提交对于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给排水工程四个专业的认证申请。同年2月起,各专业全面开展了第二轮基于学生培养成效的教学评估,评估方式包括:课程教学成效评估、毕业生调查、校友调查、雇主调查等,整个过程严格按照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模式设计评估方法并开展评价。认证院系通过评估找到问题、持续改进,进一步完善各培养环节,提升培养成效。为了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使学生的培养成效得到真正检验,各认证院系都付出了艰苦努力,教师们反复研讨教学评价新理念和方法,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以化学工程系为例,认证期间共举行过100余次会议,全系共计有50多位教师参与到认证工作中。环境学院和机械系也积极投入,由任课教师主导,对历年大量的教学文档进行梳理,为每门课程建立详实的教学档案袋,并全面搜集学生学习和考试素材作为课程评估的依据。一线教师的充分参与,为改进教学和规范管理提供了基本保证,持续改进机制真正扎根到了课程、课堂和师生当中,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抓手。
在学校内部紧密筹备、有效改进教学工作的同时,清华大学积极开展国际化交流。4月中旬,学校认证工作组在亚特兰大出席ABET年度研讨会,拜访ABET执行主任迈克尔·密里根(Michael Milligan)博士,并与来自全球范围的院校代表交流,认真学习最新的教学评估理念和方法。6月底,清华大学四个认证专业完成了针对学生培养成效的评估和培养环节的持续改进工作,形成了高质量的自评报告并正式提交ABET。7月,学校认证工作组再次赴美,在巴尔的摩出席ABET院校代表大会,与认证专家组组长威廉·维普弗(William Wepfer)教授见面共商下半年现场评估的准备工作。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认证院系逐步建立起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为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和教学水平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院系师生及学校各部门共同努力,基于认证的国际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学支持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条件和资源。

ABET专家组检查教学实验室。

ABET专家组组长William Wepfer教授对现场考察进行总结。
11月,ABET专家组来到清华对本科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专家组走访认证院系,考察本科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全过程,除查阅专业自评报告、课程材料、学生素材、会议记录等资料外,专家组深入访谈院系领导、教师、学生和职员,详细察看了实验室、教室、仪器设备等教学环境与设施。评估组详细了解了学校各部门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情况,围绕学校教学管理、教师发展、经费投入、学生职业发展、信息化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进行访谈,对各单位支持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评估专家考察了清华航天航空学院、数学科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命科学学院、体育部、艺术教育中心、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等教学单位的基础课程建设情况。
清华的本科教学与管理迎接了国际专家团队的检验,教学质量得到ABET评估组的肯定和赞赏。专家们在现场评估结论中表示,清华大学的本科教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体现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特色,认证专业按照ABET标准推动了基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评价,建立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并有效开展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和管理。
坚定目标 建设一流
在2016年4月中旬召开的ABET年度研讨会上,清华四个认证专业的自评报告被撷选为优秀样例,在全世界参会院校中展示。在学校6月召开的ABET认证调研工作会议中,副校长、教务长杨斌指出,学校要借助参加ABET认证使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通过开展国际认证实实在在地改善教学质量,持续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邱勇校长在听取了认证院系的汇报后作总结讲话,他认为参加ABET认证的一个具体成效是提升了培养目标与培养措施的一致性,完善了现有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制度,尤其是使我们对能力培养目标和知识传授内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强调认证工作中要注意落实“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除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外,要研究并明确价值塑造的目标、内容和措施,最终达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以参加认证的化学工程系为例,在完成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外,该系进一步探索学生价值塑造的新途径。化工系组织教师对化工安全课程开展研讨,改进课程教学方案。在各门理论与实践课程当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化工安全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培养化工过程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使“价值塑造”成为可落实并收获实效的行动。

邱勇校长主持ABET认证调研会。
8月23日,ABET官方宣布清华大学四个本科专业通过ABET认证,这标志着学校在教学工作中的努力获得最终肯定,清华大学向国际同行展示了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和优良的教学文化,学校将继续坚持长期形成的优秀教学传统,并在认证形成的机制中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ABET认证为清华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水平、规范教学管理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利于学校进一步树立教学工作中的质量意识,在全校建立起关注学生学习、以结果为导向、注重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文化,促进教育体系和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同时有利于提高清华毕业生资质的国际认可度,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与发展通道;也有利于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学生到清华学习,创建更多样化、创造性的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由内而外地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为建成“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这意味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真正融入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国内院校将投入到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专业认证行列中。清华大学开展ABET认证将具备更广泛的现实意义,相信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形成的理念和方法,能够为国内高校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示范作用。清华大学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的新途径,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努力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质量人才。
编辑:李含 田心 李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