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内容
施一公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张希郑纬民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6-10-24 15:09:35     任欢欢 [     ]


    10月21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颁奖。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昌智,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以及各部门领导同志在钓鱼台国宾馆向51位获奖科学家颁发奖牌和奖金,以表彰他们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undefined

施一公与郑纬民在颁奖现场。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施一公院士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并代表获奖人作简短演讲。

清华化学系张希院士和计算机系郑纬民教授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undefined

张希在颁奖现场。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共同捐资港币4亿元,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公益性科技奖励基金。其宗旨是通过奖励取得杰出成就的我国科技工作者,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技术高峰。22年来,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以其公正性和权威性,在我国科技界及社会各界享有盛誉,在海外及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施一公院士简介

  施一公,男,1967年5月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清华大学教授。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2008年,施一公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在继续细胞凋亡研究的同时,他开展了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大分子机器组装及调控这两个结构生物学前沿领域的研究。他针对酵母剪接体、人源γ-Secretase复合物、细胞凋亡体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相关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施一公教授迄今发表权威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 160余篇,SCI被引用超过2万次,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于著名学术期刊《自然》18篇,《科学》7篇,《细胞》15篇,其中20篇发表于2009年之后在其清华大学实验室完成的工作。

  张希院士简介

  张希,男,1982-1992年于吉林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91-1992年在德国 Mainz大学博士联合培养;1992-2003年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教授。2003年至今,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6年当选美国化学会会士。张希教授致力于将超分子化学与高分子化学相结合,长期从事超分子体系的构筑、调控与功能研究,取得了一些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建立了基于氢键的交替沉积组装方法,可用于构筑各种薄膜材料;提出了超两亲分子新概念,搭建了超分子化学与胶体科学之间的桥梁;建立了基于主体增强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制备了含硒嵌段高分子,提供了一类新的生物医用材料等。

  郑纬民教授简介

  郑纬民,男,1946年3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市。现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郑纬民教授从事计算机存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存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一种灵活可扩展的网络存储体系结构及实现方法,主持研制了国内最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存储区域网络系统;提出一种结构无关的快速容灾恢复理论及实现方法,大幅降低容灾成本并实现灾后即时恢复;提出一种基于社区/群组概念的云存储系统及数据共享机制,提高了云存储的易用性。这些存储系统的部署和应用取得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推进了网络存储技术在国内的普及、发展和应用,也迫使国外存储产品的价格下降。他创建和领导的团队在国际存储系统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