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铭史承志 强国复兴 - 正文

【实践手记】铭记烽火记忆,传承英雄精神

●土木系 邵泓瑞

以前,我对抗战那段峥嵘岁月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文字与影视作品的画面中。直到我真正站在那些抗战老英雄的面前,凝视他们沧桑的双眼,倾听他们颤抖却依然铿锵的讲述时,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才第一次如此真切、如此澎湃地涌入我的血脉。

一周时间里,我们走访了数位平均年龄超过九十五岁的抗战老兵。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听力衰退、步履蹒跚,岁月无情地在他们的身体上留下痕迹。可当他们缓缓谈起八十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那一刻,时间仿佛倒流——他们浑浊的双眼骤然清亮,微驼的脊背似乎重新挺拔,甚至就连那布满皱纹的双手,也仿佛再次握紧了钢枪。

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李文廷爷爷。尽管已是九十六岁高龄,他依然清楚地记得如何吹响那把军号。当他深吸一口气,将号角凑近唇边,吹出那一声裂空长音,有力的号声如同穿越时空的召唤,把我一下子拉回硝烟弥漫的战场。刘士兰爷爷则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他声音发颤,偶尔忘词,却依旧庄严如宣誓。唱着唱着,他眼中泛起泪光,那不再只是一段旋律,而是一个时代的回响,是一代人的信念与牺牲。这些真实的声音、动作和表情,让教科书上那些文字突然间站立起来,成为有温度、有颜色、有呼吸的生命记忆。

更让我肃然起敬的,是像新舟桥红色国防教育基地这样的民间力量。他们所做的,早已超出了简单的史料整理,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是一次对民族记忆的紧急抢救。多年来,他们为散落民间的抗战老兵建档立册,定期走访、物资帮扶、精神陪伴。他们用镜头记录口述历史,用笔尖还原战场细节,让许多原本可能被岁月湮没的事迹得以重见天日。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是在为我们这个民族保存最珍贵的红色精神基因,是在告诉历史:我们从未忘记!

站在抗战老英雄们面前,我常常会想:当年奔赴战场之时,他们也不过是十多岁的少年。本该在学堂读书、在父母身边撒娇的年纪,他们却毅然决然地拿起枪,背井离乡,走向炮火连天的前线。“保家卫国”这四个字,对他们来说是刻进骨骼、融进血液的信仰与意志。

如今,我们凝视他们布满皱纹的额角、写满故事的眼睛,仿佛能从中看到一个民族最硬的脊梁,触摸到历史最深处的脉搏。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老人,用他们的青春和热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山河无恙、烟火寻常的盛世。历史从来不是冰冷的文字,它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段段炽热的生命共同铸就的。他们笑过、哭过、恐惧过、勇敢过,他们有个性、有家庭、有牵挂,却最终选择了牺牲与奉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虽未亲历战火,却绝不能忘记战火中走来的他们。我们或许不能再听到更多战场上的冲锋号,但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延续这“烽火记忆”——用口述史的整理、用人物的传记,甚至用心去铭记,让这些即将随生命消逝的记忆,得以跨越时空,永存于民族的共同意识之中。

“我也将见你未见的世界,写你未写的诗篇。”愿我辈能以真诚之笔,续写英雄赞歌;以敬仰之心,守护不朽精神;以实践之履,传承烽火记忆。老兵终将逐渐凋零逝去,但他们的精神应当如同他们曾经守护的这片土地一样,永远年轻。

(作者系清华大学土木系本科生、“思政实践”课程“烽火记忆”口述史整理支队队员)

编辑:李华山

审核:刘蔚如 郭玲

2025年09月05日 09:48:26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