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铭史承志 强国复兴 - 正文

【实践手记】一条古街的岁月回响

未央书院 陈锦阳

酉水岸边,辰州古街静卧。若非讲解员挥手示意,我们几乎把它错过。揣着相机行走于这条青砖斑驳的窄巷,我们试图聆听与捕捉沅陵山河那段不屈抗争的岁月。

巷子窄小,却密密麻麻嵌着战时的印痕。刚迈几步,就看到抗战时期湖南临时省会旧址群;再往里,是当年辰州日报的老房子;巷子最深处,是张一尊先生的故居。

辰州日报的老房子是一座木楼,当年在这里,新闻工作者靠着简陋的工具,把《论新阶段》《团结到底》等文章排成一行行滚烫的字钉。这些文字宛如黑夜中的明灯,为抗日力量指引着方向。木楼隔壁是梁思成、林徽因一家短暂借居的小院。战乱之中,守护文化的人总会相互吸引,在战火中保护、赓续民族的文脉。

张一尊先生的故居是一座湘西传统民居。古街墙上绘有介绍张一尊先生的壁画,壁画上的骏马鬃毛猎猎,仿佛仍在嘶鸣着“还我河山”。当年他纵马挥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日这匹壁画里的骏马仍在提醒我们:山河已无战火,但匹夫之责仍在肩头。我把掌心贴在斑驳的墙面上,忽然感到一阵滚烫。

在这里,我明白了抗战精神不仅是博物馆玻璃柜里的一件件展品,更是“人人有责、时时不忘”的一团团活火——它在辰州古街,是报人以字为炬,是张一尊以画明志,更是今天读书堂里孩子们稚嫩的领读声与老人们翻书的沙沙声。只要烟火不散、书声不断,只要我们把“匹夫有责”四个字写进一言一行,那团在炮火中锻出的团结、坚韧、血性与担当,就会沿着辰州巷陌的炊烟,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成为永不熄灭的民族之魂。

(作者系清华大学未央书院本科生、“思政实践”课程“绿映沅湘”赴湖南沅陵实践支队队员)

编辑:刘芳芳

审核:刘蔚如 郭玲

2025年09月04日 14:56:3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