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 柯知言
终于见面了,苍茫的、辽阔的燕赵大地。终于见面了,英雄的、年迈的抗战老兵——他们的生命长河里,那最为波涛汹涌的一段,在一次次握手中,正徐徐地流经我们的掌心。九位老战士,我们的每一次见面,都像久别重逢;每一次分离,都像永别。
此行,我们的实践主题是“烽火记忆”。访谈每一位老战士时,我们最常问的一句话就是:“这件事,您还记得吗?”而老战士们最常答的一句话则是:“我记不清啦。”得到这样的答复,我们并不吃惊。这些老人的年龄全部在九十岁以上,有的还超过了一百岁,身体的一切机能都在缓慢地衰退。也正因如此,他们所记住的、能够向我们讲述的那部分,才更显珍贵和重要。
然而,这些珍贵的记忆并不会轻易地为我们所共有。这些记忆常常是用方言讲述的零碎故事,有的时候不好理解,也不成体系。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遍遍听录音、找翻译、查资料,才能完成一篇基本合格的口述史报告。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时常思考,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来到他们身边,亲耳去听、亲眼去看?
我想可能是因为,记忆的传承需要真正的理解和共情。交流与对话的力量,是阅读文字所不能替代的。口述史是具体的,生动的,饱含着生命活力的。我们“看到”的,是在“民族大义”“理想信念”之下,一个个小小少年为了能吃上一口饭、为同胞报仇雪恨、为挽救国家和人民而拿起武器,头也不回地走向九死一生的战场。我们感受到的,是在日本侵略者无尽的残酷与恐怖之下,还有那么多中华儿女敢于昂起头颅、宁死不做亡国奴。面对他们,我才真正理解和共情“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关于勇气、担当与信念的赞歌,永远也唱不尽。
除此之外,我还留下了很多记忆:我记得杜士林爷爷反复说“永远不能忘了毛主席”,李文廷爷爷自豪地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吴凤英奶奶一定让我们每个人都吃点水果,顾超爷爷绘声绘色地给我们描述骑兵的作战策略……这么多的记忆,有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模糊,有些却镌刻在时光里永远不会消失。我会永远记得支队此行得到的所有帮助,会永远记得老战士们的军人风骨。
整个行程中,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当我们来到邯郸永年的郭鸿章爷爷家里时,发现爷爷几乎完全听不见了,也很难说出一句完整的话。但当我们围坐在他的身旁时,爷爷忽然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想,爷爷一定也很想与我们交谈吧,只可惜岁月不饶人。真心希望老战士们身体健康,他们的“烽火记忆”,是全民族的宝贵财富。
(作者系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思政实践”课程“烽火记忆”口述史整理支队队员)
编辑:李华山
审核:刘蔚如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