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 正文

【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物理系:砥砺奋进,重振辉煌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学校开启新百年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肩负着汇聚智慧、形成共识、统筹规划、引领发展的重要使命,既要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新形势新问题,为学校新百年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为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召开,我们特推出“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及各单位近年来事业进步的新面貌,展现新时代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过去五年中,物理系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中央的教育方针与决策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世界重大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以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先,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物理系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努力形成团结奋进、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创新和平台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增强人才队伍活力

一流科学研究离不开一流的人才队伍建设。物理系是全校最早在教师队伍中实行准聘-长聘制度的院系之一,也是最早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院系之一。在教师队伍改革进程中,物理系一直注重保持良好的学术共同体文化,强调真才实学,坚持以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标准。在进一步推进教师改革的过程中,突破定量指标的束缚,再次确定了“制定一个真正符合国际一流大学物理系的评判标准和评审流程”的指导思想,取消现有量化条件,突出代表性成果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性。在准聘教师的成长方面,物理系在招生名额、实验室空间、教学安排和科研经费等各方面予以全方位支持;长期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供教学培训,组织系列讨论讲座和优秀课堂观摩,为青年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氛围。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物理系近年来大力推动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和综合改革,借鉴国际通行的教师聘任制度,率先建立了现代科研和教育的管理体制;利用部分学科的领先优势和成果示范,形成了人才聚集效应,逐步凝聚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体量适当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教职工12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近90人,在职教师中有院士2人、获得其它各类国家级人才称号的教师40余人。近年来我系多位老师获得了国内外大奖,主要包括:薛其坤荣获“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菲列兹·伦敦奖、复旦-中植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段文晖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朱邦芬荣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杰出教学奖”、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王亚愚、王晓锋荣获科学探索奖;周树云、张金松荣获“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周树云荣获第13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23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

完善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物理系积极完善本科生培养体系,加强课程设置研讨、大类分层教学等方面的工作,率先实现了大学物理先修课(CAP)与“MOOC”的创新性融合。配合学校“以通识教育为基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体系,开设了多门满足不同院系学生的物理类通识课程;结合新时期下的大类培养特点,制定了满足数理大类不同学生的课程设置与更为灵活的培养方案。

物理系特别注重学生学业引导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2019年开始,全面推行和完善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加强教授对学生学术志趣和价值观念的直接引导。建设面向物理系学生的科学通识课,以小班研讨课的形式进行深度教学。以兴趣为先导、以物理为灵魂,通过验证型、学习型和研究型三个层次的实验,重构物理实验课程。优化物理系及学校的学术资源,加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推进本科生的海内外研修,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激发学术创新,提升交流能力,致力于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和激励学生学习研究的主动性。

20180714-论坛照片-嘉艺-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jpg

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合影

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物理系全力实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项目,通过基科班模式和清华学堂计划推进优秀人才和多样化人才的培养,组织召开“基科班20年·学堂班10年庆典活动暨拔尖人才培养论坛”以及“拔尖计划2.0实施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全国高校物理院系本科教育中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在做好自身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上,物理系还注重将教学成果和经验向外拓展,包括:积极推进大中物理教学衔接工作,承办2019年大中学物理教育衔接研讨会暨大学物理课程教指委大中物理教育衔接工作委员会成立会议;推动成立了国际中学生物理竞赛中国国家队集训选拔大学联盟并主导制订章程;2018年、2021两次承办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国家队集训并在招生方面获得优异成绩。在部分中学设立“大中衔接”培养试点基地、院士工作站,举办实验培训以及科学创新指导活动,选派教师担任“北京市英才计划”等中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的科技导师等。

20201017-活动照片-嘉艺-博士生学术交流会及国家奖学金答辩会.png

2020年物理系博士生学术交流会暨国家奖学金答辩会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建立了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和学位授予的完整体系、科学合理的本研贯通机制,注重加强高水平国际合作和联合培养的遴选与实施制度建设。加强导师团队建设,营造追求卓越、潜心治学的学科文化,激励原创性研究;依托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项目参与为基础,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坚持以学术研究作为研究生的核心成长指标,建立完善的学态全程跟踪系统以及包括招生审核、博士生资格考试、博士生论坛和博士论文匿名评审等环节的培养质量保障体系。2020年制定了《清华大学物理和天文学科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要求》,建立了多元化学术评价体系,全面提高物理系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水平。

在全系师生的努力下,物理系近年来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自由实验、乐学创新的研究型近代物理实验教学》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激发学术志趣、培养领跑人才——“学堂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大学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等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构建质量保障综合体系,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物理系博士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系统的升级》入选清华大学研究生第一批教改项目;《实验凝聚态物理选讲》《量子场论》首次入选“清华大学精品课程”,《高等量子力学》精品课程复审通过。朱邦芬院士荣获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杰出教学奖”,多人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立足基础,开展有组织的创新型科学研究工作

近年来,物理系立足基础研究特点,加强学科布局,以涵养基础学科创新型研究为目标,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研究成果、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2021年在物理学科QS和U.S.News国际排名中均列国内高校第一。

薛其坤院士团队获得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过去五年,物理系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项,已顺利结题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科技项目8项,近年来取得多项重大科学突破,包括:拓扑绝缘体与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2017年教育部自然科学特等奖(全国唯一1个)和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的研究工作入选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高温超导滤波器技术和应用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在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等优势学科方面,持续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21年“量子比特相干时间突破1小时”的研究成果,实现了5500秒的单量子比特相干时间,远超之前660秒的世界纪录。富士康纳米中心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合成超顺排碳纳米管阵列,并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将碳纳米管触摸屏和碳纳米管振膜耳机产品推向市场。

在积极整合资源推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物理系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与北京大学、中科院物理所联合建设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首批获批的2011计划的前沿类中心,2018年已通过中期考核,是第一个接受教育部组织专家现场考察并获得高度评价的协同中心。2018年10月依托物理系建设的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正式获批立项建设,是入选教育部首批7个立项建设的前沿科学中心之一,也是清华大学唯一获批建设的前沿科学中心。依托物理系建设的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2015年科技部评估并被评为“优秀类实验室”。

国际合作方面,物理系先后与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东京大学、东北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深入的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工作;并与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开展了密切合与交流。近两年,在粒子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方向的国际合作尤为活跃,包括:积极参加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美国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日本理化所放射性束流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等国内外大科学装置上的大型实验和其他深地、深空实验,引进数名在国际大科学装置和团队中担任核心骨干的青年研究人员等。通过深度参与大型国际合作实验的建造、升级与物理分析工作,一方面提升了物理系在国际合作中影响力,另一方面为有效推动国际学术共同体建设作出了贡献。

2022年,即将迎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也时值物理系复系4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清华物理人将更加团结一致,砥砺奋进,为国家和民族的科学和人才培养事业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重振辉煌!

(清华新闻网9月26日电)

供稿:物理系

编辑:陈晓艳

审核:吕婷

2022年09月26日 16:34:4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