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 - 正文

锐意进取 改革创新 擘画学校高质量发展蓝图

——清华大学发展规划工作五年总结

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五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学校开启新百年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全校师生员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肩负着汇聚智慧、形成共识、统筹规划、引领发展的重要使命,既要全面总结过去五年学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认真分析新形势新问题,为学校新百年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为迎接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的召开,我们特推出“我们奋进的五年·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报道,多维度、立体化地呈现学校及各单位近年来事业进步的新面貌,展现新时代清华人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气神,总结凝练改革发展的好经验。

过去五年,学校统一思想,着眼未来,系统谋划中长期事业发展,建立“两级两类”规划体系,完成“十四五”规划、学科分类规划和《校园总体规划(2021—2030)》先导规划的编制;筑牢学科建设根基,通过优化学科布局、创新交叉模式,打造高水平学科发展体系;坚持使命驱动,勇于创新,全面推动校机关机构改革、资源配置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奋力开拓学校发展新格局。

一、着眼未来,系统谋划学校中长期发展

(一)圆满完成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完成“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是关系学校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和全局性工作。2020年以来,学校统筹协调规划编制工作,创新性地建立了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校级专项规划为支撑,以院(系)规划、职能部门和支撑服务机构规划为重要组成,定位明确、责权明晰、有效衔接的“两级两类”规划体系。

20220915-十四五规划体系-规划处-无.png

清华大学“十四五”规划体系及与学校各类规划的关系

本次规划编制按照“三下三上”的互动模式扎实推进。“一下一上”阶段,重点开展调查研究,公开征集关于“十四五”规划的意见建议,3000余人次参与,收到近700条有效反馈意见,征集到107份二级单位提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13项专题研究,首次编制《清华大学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思路报告》,为规划的编制把方向、打基础。“二下二上”阶段,重点宣讲思路报告、凝聚发展共识,60个院系组织“十四五”规划专题研讨会,研讨学校思路报告和院系规划的编制。“三下三上”阶段,重点完成规划编制,坚持重要事项决策层审议,确保大方向不发生偏离;规划编制重点突出,明确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指标与重点任务专栏,首次制定《<清华大学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行动计划》,确保规划扎实落地。

2020年下半年,学校通过调研座谈、实地调研等方式,向全校所有二级单位广泛征集用房需求,并遴选“十四五”基建规划项目66项,科学完成《清华大学“十四五”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对提高学校基本建设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为推动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办学条件支撑。

20220915-王校长-规划处-无.jpg

校长王希勤(时任常务副校长)调研昌平科研基地

学校坚持将“十四五”规划放在国家大局、战略全局中考虑,坚持顶层决策与民主参与并重,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划编制经验:一是全面落实党的领导,加强规划的战略性;二是广泛动员凝聚共识,加强规划的民主性;三是注重调查研究,加强规划的科学性。“两级两类”的规划体系,分级分责但不分散管理,将各项规划有效衔接,各单位之间高度协同,形成“全校一盘棋”,共同推动学校在新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编制落实学科规划,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发展根基,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目标,推动学科创新发展。学校完善构建包括学科领域、学科群、学科三个层次的学科建设体系,在工、理、文、医四个学科领域制定学科分类发展规划,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

工科规划坚持学术思想创新和技术发展引领,提出“工科+”的发展思路,创新工科建设机制,建立工科联席会议制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低温堆、导航与惯导、工业CT、微纳卫星、光纤激光器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请缨成立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

理科提升计划注重涵养良好学术生态,设立理科发展基金,开创“科学之美”讲坛,搭建教师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基础学科取得新突破。物理学科和生物学科在凝聚态物理、冷原子物理、结构生物学等优势方向上,持续做出引领学术前沿的工作;化学开发出新型单原子催化剂工业化技术,助推我国催化剂工业技术变革性升级;成立求真书院,引进菲尔兹奖得主考切尔·比尔卡尔、国际顶尖数学物理学家尼古拉·莱舍提金等顶尖学者。

文科“双高”计划以建设“高原更高,高峰更多”的学科格局为目标,设立“清华文科资深教授”制度,对若干优势学科方向和研究机构进行重点支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建设,完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丛书编纂出版;发挥出土文献中心、国学研究院、人文高研所等平台作用,提升基础人文学科水平;法学学科重点发展计算法学,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融合,为服务国家建设发展贡献清华智慧。

医学致力于构建具有高度人文情怀的医师科学家培养体系,编制医学发展规划。在临床医院现代化改革、医学学科管理体制改革、师资队伍提升等方面推动改革创新,引进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黄天荫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医学学科带头人,成立精准医学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院、健康中国研究院,搭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平台,探索医学发展新模式。

(三)研究论证《校园总体规划(2021-2030)》先导规划

校园总体规划是学校对空间发展战略、校园功能布局、历史景观环境、道路交通设计、主校区与校外基地协同等方面的整体性安排,对校园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的调控和指导作用。为给《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21-2030)》编制提供工作依据和方向指引,学校于2018年1月正式启动先导规划的研究论证工作。

先导规划从事业发展、资源配置、空间治理等多个层面回应了新时期国家发展、城市发展和学校发展的重要理念。《清华大学2030校园规划理念》提出“人文、绿色、开放、智慧”的校园总体规划理念;《清华大学2030事业发展规划及关键指标》提出“以师生为本,促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国际化、开放式发展,均衡性、协同式发展”的2021-2030年总体发展思路;《清华大学2030空间发展战略》分析若干世界一流高校的生均用地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研讨清华大学在主校区、京津冀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空间发展战略。

研究论证工作凝聚了管理学、建筑学与高校管理方面多名专家学者智慧,有效提升了规划编制的前瞻性、科学性与整体性,为《清华大学校园总体规划(2021-2030)》的编制工作与各项规划任务的有序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20915-世界一流大学建筑密度-规划处-无.jpg

校园总体规划先导规划关于世界一流大学建筑密度的调研情况

二、筑牢根基,打造高水平学科发展体系

(一)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不断深化改革,完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引领,逐步完善学科综合布局,打造高水平学科建设体系。成立临床医学院,拓展临床医学建设能力;成立科学史系,促进科学与人文融合;成立天文系,完善数理化天地生的理科综合性布局;成立车辆与运载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应对行业和产业难题;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成立集成电路学院,瞄准集成电路“卡脖子”难题,培育国家急需人才。新增安全科学与工程、科学技术史、基础医学、天文学、心理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大气科学与药学等一级学科相关学位授权点,学科育人功能更加全面,学科建设体系更加完善。

2021年4月22日,集成电路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二)创新交叉模式,激发学科建设活力

学校围绕战略性、前沿性领域和重大科学问题,探索学科交叉建设模式,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完善交叉学科管理机制,激发学科交叉建设活力。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未来交通、医工交叉、脑科学战略性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布局,成立一批交叉研究机构,为跨学科合作搭建支撑平台;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凝聚建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力量,协同打造低碳、零碳、负碳等颠覆性的共性核心技术;成立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促进信息科学、数字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实验室入选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单位。创办数字人文学刊和数字人文门户网站,促进数字人文研究。成立互联网司法研究院,法学、计算机、网络科学协力进行战略性关键性前瞻性研究。

为实现到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目标,学校将坚持以学科为根基,进一步优化布局,凝练发展方向,完善学科组织模式和调整机制,重点支持若干具有冲击顶尖潜力的学科或领域,汇聚一流学者,培养一流人才,产生一流成果,树立全球声誉,持续为服务国家需求和推动人类进步作出贡献。

三、改革创新,激发学校事业发展活力

(一)完成校机关机构改革

学校从2018年起全面启动校机关机构改革,这是自1998年以来的新一轮校机关机构改革。本次改革基于对大学治理的思考,从理顺内外部关系出发,系统审视价值体系、制度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及其相互关系,以职责梳理为抓手,系统梳理职责事项,涉及50余个机构、320余条部门职责、2000余条科室职责、5200余个工作事项,召开专家咨询会、专题研讨会、专项通报会共计50余场。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校机关33个部门的职能配置和内设机构规定(简称“三定方案”),全本共73000余字,明确各部门的总体定位、核心职责、改革与发展思路、与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内设机构及其职责、岗位规模等,形成学校历史上第一套校机关三定方案。

20220915-王校长-规划处-无.png

校机关机构改革前后的部门设置对比

(二)推动经费和空间资源配置改革

2017年底,学校开始研究以年度工作计划为牵引的经费资源配置新模式,通过统筹衔接预算编制与工作计划制定的方式,“先计划,后预算”,合理贯通各类经费的分配和支出。经过五年的探索,逐步形成规划、计划、预算、考核、审计相衔接的全过程管理机制,在学校、院系层面的内部治理和资源配置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加强了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计划定预算;二是提高了经费执行率和统筹经费的水平;三是提升了院系内部资源管理水平,带动了治理能力的提升;四是增强了应对风险的能力,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能有效保障各项重点工作得以正常开展,体现了学校应对突发情况的有序性和高效性。

学校坚持立足当前与谋划长远相结合,贯彻落实“环境育人、空间育人”理念,全面统筹规划校内外空间资源,逐步形成“主校区外合理布局,主校区内优化提升”的空间发展策略,明确把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放在首位的空间规划原则。2017年至今共完成学校整体空间资源规划、学科空间布局、学生住宿管理新模式等5项专题调研,完成住宿资源规划配置的建议方案,持续优化主校区空间布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居住、工作、学习以外的活动生活空间,有效拉近教师、管理人员与学生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推动形成文、理、工等学科的布局方案,合理配置学科用房方案,推进校内建筑物的功能规划和校外教学科研基地项目,实现主校区与校外基地协同规划。学校以空间服务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功能更加凸显,在谋划更加体现国家战略、更加符合新时代要求、更加贴近师生期待的校园建设蓝图方面成效显著。

(三)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2021年,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编制《清华大学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方案及工作清单》,将改革细化为117条具体举措。同时,聚焦学生和教师评价改革中的关键问题,坚持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制定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完善学生评奖评优机制、完善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标准、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效果评价等5项试点任务,以试点带动全局工作。建立健全党委常委会、教育评价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评价改革工作组的三层推进机制,保障改革落实落地。教育评价改革实施以来,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坚持以德为先,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破”“立”结合,不断完善以重师德师风、重真才实学、重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师学术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清华新闻网9月15日电)

供稿:发展规划处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

2022年09月15日 14:27:15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