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专题推荐 - 融合式教学进行时 - 正文

【融合式教学风采】写作中心王沛楠:让学生“接管”课堂

“写作与沟通”是一门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通识必修课,在清华通识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一门以小班研讨为特点的课程,“写作与沟通”会通过小组讨论、情境辩论和文本互评等方式鼓励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思维碰撞的氛围。这种学习模式赋予了课堂独特的魅力,但也对课程的融合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疫情之下,“写作与沟通”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有效的融合教学模式,赋予课程更强的韧性。

教师云端“退场”,学生“接管课堂

“学校完全线上上课后,我前两周基本上没睡好,总担心课程设计能否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王沛楠坦言。

今年5月以来,北京市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清华大学将所有授课活动转为线上。

“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学生在线下而老师在线上的教学形态,课程正好进行到了‘合作与沟通’板块,等待我的是整整三周的研讨课。”王沛楠回忆道,这一度令他非常焦虑。此外,这门课程本学期同步开设了“克隆班”,在“教师-学生-旁听生”处于的三个不同时空的背景下,如何让“克隆班”的学习者同样拥有优质的学习体验,也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又一个挑战。

在本学期以“青年亚文化”为主题的写作班上,王沛楠设计了模拟竞标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一小时内给出一份商业表情包设计的竞标策划。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下,老师会在教室中针对每个组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方案,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但学生和助教在教室、老师在线上、“克隆班”学习者在另外一个云端时,王沛楠不仅要在线上参与各小组讨论并指导,还需要让“克隆班”的学习者能够在云端接触到全部指导过程。这种“三方共时”的教学模式,考验着王沛楠的应对

20220617-写作与沟通-荷塘雨课堂截图-王沛楠通过荷塘雨课堂授课.png

王沛楠通过荷塘雨课堂授课

王沛楠曾跟助教开玩笑说,“不进元宇宙这个事情解决不了。”但最终,他们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式。“我请助教配合,通过微信视频通话,给每个组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关闭教室里的电脑声音,避免打扰到其他小组的讨论。但我在线上传达给‘克隆班’的麦克风一直打开着,让云端的老师和同学也能听到课堂互动,了解我是怎么对不同组进行针对性指导的。”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实现了三地之间必要的教学互动,也保证了线下学生之间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正是这段独特的教学经历,让王沛楠对在线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最后几周的课程是一个老师逐渐‘退场’的过程。作为研讨和沟通为主题的板块,如果老师还牢牢占据着教学场域的主导权,如何证明课堂中的同学们掌握了相应的能力?”线上教学为王沛楠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设置好规则和要求之后,学生尝试在老师逐渐“退场”之后依照要求“接管”课堂,同样是一种对沟通能力的检验和提升。

提升互动效果:请大家使用弹幕

在王沛楠看来,传统的线下授课与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差别在于信息技术的嵌入。大到光缆、通信卫星,小到屏幕、扬声器,这些都作为信息技术共同驱动和支撑着在线教学。当然,技术介入也给课堂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在以‘信息社会’为主题的课程中经常会给同学举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我在讲课而你在刷手机问舍友中午去哪吃饭,此时你虽然人在教室这个场域,但精神状态进入到了另一个由社交媒体搭建的虚拟场景中。”同样,技术介入让线上听课的学生感到被电脑屏幕隔绝在老师和同学建构的场景以外,再加上技术延时带来的交流卡顿感,让被分隔在线上和线下的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讨论变得更加困难。

面对这些挑战,王沛楠选择的解决办法是“开弹幕”。在教学过程中,他会特别鼓励线上的学生多发弹幕,并尽可能实时回应这些弹幕,以此拉近线上同学与课堂的距离。“这会让线上的学生感到仍然处在与我们云端连接的共同体当中,而不是被排斥在教学场景之外。”

王沛楠在线授课结束后与线下同学合影

“因为对‘00后’学生的弹幕文化非常了解,我曾经对在课堂上使用弹幕持有怀疑态度。”王沛楠表示,“后来我在课堂上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好像没想象中那么糟糕,甚至在合适的场合下弹幕可以成为课堂互动的有效补充。”王沛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弹幕不仅可以有效帮助线上同学融入课堂,对于线下同学表达观点同样有帮助。王沛楠经常会专门设置请大家使用弹幕表达观点的提问互动环节,在他看来,“同学们在发弹幕时常常忘了自己在上课”,习惯了弹幕文化的年轻一代会被激发出表达欲,弹幕中答案的启发性和敏锐性常常比语言表述要好得多,给问题的探讨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效果。

“写作与沟通”课堂

超越既往经验,探索融合教学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必然会衍生出多种教学模式。“在即将到来的夏季学期,我们将面临三种可能的教学模式,一是所有人在线下,二是所有人在线上,三是部分人在线下和部分人在线上,这里又划分成老师在线下和老师在线上的不同场景。”王沛楠的体会是,教师在未来需要特别好的适应所有模式,不同模式之间的经验不能完全照搬,而是需要结合特定教学模式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讲授和互动路径。在融合教学中一旦失去良好的互动性,教学过程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对空言说”。

“我将对未来教学模式的探索理解为一种再经验化的过程。”王沛楠坦言,在线教学的有效经验,很多情况下都是在探索甚至是试错中逐渐调整归纳出来的。在一次次的试错与调整中,教师才能提炼出适合不同教学场景下的教学经验,“在线教育的普及将会是所有老师、所有教育研究者都重新建构经验的过程。给不同的场景配适不同的教学模式,建构出多种融合式教学模式的经验,我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王沛楠说道。

(清华新闻网6月24日电

供稿:教务处

编辑:陈晓艳

审核:郭玲

2022年06月24日 15:45:3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