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菁菁校园 - 正文

守护 | 25万份核酸检测报告诞生的背后

●记者 张艺璇

“您的核酸检测结果已出,请点击详情下载报告!”

自4月26日起,清华师生第一次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截至5月21日,师生已经完成了22次大规模核酸检测。清华大学校医院检验科先后承接了清华园街道11个采样点(双清苑社区、荷清苑社区、蓝旗营社区、工会活动中心、中楼社区、南楼社区、西北社区、街道后院、科技园阳光厅、工地、冷链)九次大规模新冠核酸检测任务。截至5月26日,校医院新冠核酸检测管数累计20447管,检测累计250827人次,仅一个月时间,远远超出2021年整年校医院核酸检测量的两倍工作量(106477人次)。

这一份份我们习以为常的核酸检测报告背后,究竟经历了哪些过程?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01试管的“一天”

一份核酸检测报告的“诞生”,总体包含四个环节。

首先是样本及试剂准备。

“样本准备就是我们的采样工作人员把样本采集起来,送到检验方舱实验室。”校医院检验科主任董媛解释道,“这个过程听起来就是一句话的功夫,但是其中包含了许多人的辛苦劳动。”不管是全院的医护工作者在酷暑中进行大规模采样累到胳膊都抬不起来,还是后勤师傅们的17天不休息一趟趟及时送样,都是样本准备这一看似简单的步骤背后不为人知的付出。

待样本准备完毕,工作人员再根据待检样本数量配备相应数量的核酸提取试剂和扩增试剂,精准配制和分装反应体系。

核酸检测工作场景

第二步,提取样本核酸。

“核酸检测的过程不是说样本来了就能把检测结果报告出了,不像做血常规那么简单。”由于检测样本数量极大,检验科人员需要对每一管样本逐一核收,随后进行样本震荡。目前大规模筛查普遍采用混采检测,混检样本在检测前需要得到充分震荡,以确保每一样本都能被实验检测到。

一个简单的震荡过程,每一管最少需要15秒,而当试管达到2万管“震荡的动作做久了,每个人的胳膊、手腕都是酸麻的”。

震荡后是加样,也就是待检样本转移到预装板上。“每一根管的加样,我们都需要进行拧开管帽、加样、再盖上的三步操作,这一过程基本上都是两个工作人员配合完成,这样加样速度能达到最快。”董媛口中的“板”,指的是反应板。每一管样本,对应反应板上的一个孔位,去除阴阳质控,每一板可以做92管样本。

“我们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进到实验室里做一个上午的检测,他的极限工作量能做到8板到9板的样子。因为一直不停地加样或者重复着拧盖、开盖的动作,每一个人半天下来都是胳膊抽筋或者手抖的状态。”

核酸样本试管

第三步是PCR产物扩增。所谓扩增就是使用PCR仪器,经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及适温延伸等步骤,使待测样本目的DNA/RNA核酸得以迅速扩增。

每一台PCR检测仪器,2小时只能做1板,也就是92人次样本量的核酸检测。起初,校医院仅有两台PCR仪器,整夜不停地运转也难以满足如此庞大的检测需求。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校医院PCR扩增仪数量增加到了4台。目前,校医院检测能力已由原来的日检测量736管提升至2200余管,随着一体机的引进启用,检测能力还将进一步提高。

一般来说,一台新的一体机从装机、调试到最后使用需要15-20天的时间。然而,校医院检验科将这一过程缩短到了36小时,仅用不到两天的时间便完成了新机器的安装、实验室改造和调试实验。这一突破的实现,正是全院各方共同配合、医务工作者放弃休息、持续工作的成果。

检验科新引进一体机

核酸检测的最后一步便是读取数据,一旦结果有异常需要重新复测,重新提取和扩增,大规模核酸检测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难免出现污染和复测。一次复测又需要2-3小时,需重新做好防护再次进入方舱实验室工作,直至结果发出。最后是检测数据统计上报、核酸报告发出、消杀工作环境、处理医疗垃圾等收尾工作了,看似简单也需要1小时时间。 所有工作处理完经常就到后半夜了。

处理几万人次的核酸结果难免会出现各种突发问题。一旦出现人员数据报告缺失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董媛举了两个例子,部分核酸检测志愿者在扫码识别受检人员身份信息时,没有成功将身份信息录入信息系统;或是试管在采样扫条形码时识别有误,导致信息遗漏错误。

不论情况如何复杂,身为检验科主任,董媛在每次大规模筛查时都留到最后,和同事们通过联络补测等办法,将没有核收的信息全部处理完成,确保每一份核酸样本找到“归属”。

02医务工作者的20天

很难想象,超二十万人次的核酸检测背后,是一个不到二十人的检测工作队伍。

五月以来,检验科的18位医务人员,除了一人休产假、三位因年龄较大不便进入方舱工作的老同志负责保障科室日常门急诊工作,其余14人集体上阵,全部投身核酸检测工作之中。

一旦接到大规模筛查检测任务,检验科便抽调医务人员支援核酸检测工作,医务人员按照8点至14点、14点至18点、18点至22点、22点至次日凌晨2点四个班次轮流倒班,有时班次倒不开,就延长进仓时间,缩短进仓次数,确保所有采样结果尽快发出。

4月30日那天,董媛从早晨8点连续工作到凌晨2点,18个小时的工作让她从实验室出来时感到“腰像断了一样疼”。除了这样的极端情况,加班至凌晨、12小时以上的连续工作,已是这段时间以来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常态。

方舱条件艰苦,即使是空调开足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们一次性工作4-6小时(穿防护服工作的极限时间是6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常常浑身湿透。检验科工作人员鲁招戴着防护手套的双手被汗水泡得发白,周宝鑫、李彤全身湿透、防护服中的汗水可以拧出水来,何立娟的孩子将母亲脸颊上浮现的口罩勒痕形容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印迹”,党支部书记同时也是校医院方舱实验室创始人的张秀梅事事冲在最前、哪里需要去哪里……

方舱工作后的医务人员

繁重的工作任务之外,还有时刻变化的疫情形势带来挑战。检验科工作人员李彤、马萍、鲁招等在得知自己居住街道可能存在封控风险时,乘坐最后一班地铁、让爱人开车或让母亲送,第一时间从家往单位赶,以避免“非战斗减员”,确保核酸检测工作顺利开展。

“有一天早上六点钟我醒的时候,看到半夜科室里的同事给我发的消息:‘主任我到科里了,因为我看新闻里说我们街道可能建议居家办公,我怕被封控就连夜赶回来了’。”董媛说,“从大规模筛查以来,整个检验科没有休息过。没有人说我想找机会休息休息,大家都是下夜班不休息,跟我说我可以,尽力往单位跑。”

科室工作人员与董媛的聊天记录

5月14日起,学校严格封闭校门,董媛主动报名成了住校医护人员之一。15日晚,深夜完成当日核酸检测任务后回家已是23:00,董媛连夜收拾行李准备入住双清公寓。到家时,四岁的女儿还在等待母亲回来。

“我特别不好意思地告诉她说妈妈要收拾东西去单位,和其他同事一起去寻找大病毒,为了你们能早一点去游乐场玩。我拿了行李箱,没想到孩子不哭不闹,特别理解,就自己钻进了行李箱里,她跟我说:‘妈妈你把我带走吧,我明天跟你一起去寻找大病毒’。”说着,董媛不禁哽咽,“还有同事是双职工家庭,只能把家里孩子、老人交给其他人照顾。大家克服了诸多困难来支援咱们的核酸检测工作,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

五月疫情以来,检验科医务人员的20天是放弃休假、辛劳工作,是披星戴月、以院为家,是默默付出、毫无怨言。“从医院党委、党员干部到全体员工,我们团结一心,没有人退缩,大家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保卫咱们的清华园,保护好我们的学生!”

(清华新闻网5月26日电)

编辑:张艺璇 李华山

审核:刘蔚如

2022年05月26日 14:14:3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