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最新动态 - 正文

马冬昕:最好的成果源于最扎实的努力

研通社记者 徐健


 

  马冬昕,清华大学化学系直博五年级,师从邱勇院士,研究方向为物理化学(有机电子学)。攻读博士期间,其所在团队突破美国照明设备生产商UDC核心专利,国际上首次提出可蒸镀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通用分子设计策略,构筑新型磷光材料体系,设计开发可蒸镀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从而实现高性能有机发光器件。目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化学通讯》(Chemical Communications) 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70,授权或公开发明专利2项,另有一篇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已经投稿;曾参加第四届有机复合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Organic Composite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IWOCOMD 2016),获评最佳墙报奖。曾先后获评清华大学国家奖学金、清华大学林枫辅导员奖,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五四杯首都青年学生乒乓球总决赛冠军,入选首届清华大学“清峰日新”优秀研究生支持计划。

  初见马冬昕,她身着一件冬日红色外套,扎着利落的马尾辫,没有那么多修饰,却依旧美丽大方,一双大眼睛明净清澈,却仿佛有股力量在涌动。我们在会议室随性地聊着,关于她的故事,引人入胜……

双胞胎姐妹花马冬昕(右)、马冬晗(左)合影。

  2008年,双胞胎学霸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携手圆梦清华园,成为人尽皆知的一段传奇。四年之后,妹妹马冬昕决定继续在清华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而她的又一段特奖之路也由此开始。

  没有扎实的基础,就不会有一飞冲天的机会

  师从邱勇院士,马冬昕主要的课题研究方向是有机电子学,力图实现高性能有机发光器件。有机发光器件的核心是有机发光材料,它经历了从单线态荧光到三线态磷光的发展过程。目前基于中性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磷光材料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其核心专利属于美国照明设备生产商(Universal Display Corporation, UDC)。马冬昕课题研究的初衷就是为了突破美国该项核心专利的限制,希望开发一大类新型的磷光材料:可蒸镀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

  然而,之前国际上报道的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虽然具有易于设计合成、光物理性质丰富、氧化还原性质稳定等诸多优势,却因其离子特性而难以蒸发,无法用于真空蒸镀法制备有机发光器件。经过漫长的尝试和艰苦的努力,马冬昕所在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可蒸镀离子型过渡金属配合物的通用设计方法。通过引入空间位阻大、电荷分散的四芳基硼类抗衡离子,开发出一大类新型可蒸镀离子型磷光材料,实现了高性能的有机发光器件。

马冬昕在认真地做实验。

  在读博的四年时光里,她总共合成了84 种新材料,制备了近千块有机发光器件,撰写了14 本、共计3000 多页的实验记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 收录论文10 篇,影响因子累计超过70。

  在如此多光鲜亮丽的学术成果背后,马冬昕也遇到过一段低谷期,而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化茧成蝶,在探索科研的道路上更加从容自信。

  2011 年获得本科生特奖之后,她曾一度信心满满,急不可待地想要攀登科学高峰,“想练就一招制敌的绝技”;但是进入博士阶段之后,她才真正认识到科研的不易与艰深。虽然马冬昕在本科期间就早早地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但是在博士起初的两年里,课题仍毫无起色,实验记录本上写满了“失败”。

  光环背后是数不尽的压力加身,那时候的她每天都很痛苦,曾经很多次和导师商量想要更换课题,但是导师邱勇一直鼓励她尝试。“当时我在邱老师的一门专业任选课《有机电子学》上做助教,他在课上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说,马冬昕现在的课题比较难,但是相信她这个学期结束时一定能够漂亮地做出结果来,我当时真的很感动。”就在同年的1月19日,她没有辜负导师对自己的信任,终于如愿以偿地完成了任务。

  导师邱勇院士无疑是马冬昕人生路上一个很重要的伯乐,马冬昕曾这样评价导师对她的帮助:“邱勇老师高效宽松的培养模式让我们有机会做自己感兴趣的课题,他为人处世的方式,学术视野和严谨的科研态度都砥砺我们前行。”

知行合一,高效管理时间

  “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马冬昕有着严格有效的时间管理方式。她在本科阶段就有写学习计划表的习惯,小小的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写着周一至周日各个时间段的学习生活安排。

  她笑称那是1.0时代的时间管理方法,现在已经进化到2.0、3.0时代了。“现在我会在笔记本上把最近脑海里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记录下来,包括一些规定动作,比如每周二周五参加乒乓球校队训练,每周三开组会汇报学术进展等,然后会把一些截止日期也写进去,这样每天都目标清晰,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才是最有效的。”

  她坚持每天早晨7点到实验室,专心投入学术,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及时处理实验数据;晚上10点回宿舍之前,做好第二天的科研计划与准备工作。大块时间用来做实验、看文献,实验间隙思考、琢磨科学问题,见缝插针处理各项学生工作、与学生谈心……最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得以双肩挑、两促进。

  除了踏实勤奋的学风,马冬昕坦言科研也需要灵感。做实验遇到瓶颈、写文章思路受阻时,她就到操场上跑步,一圈又一圈,跑出了科研的灵感,也跑出了从头再来的勇气与力量。

优秀,从来不止一面

  作为清华“双肩挑”队伍中的一员,在醉心繁忙的科研之余,马冬昕还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2012级辅导员,学生工作组组长,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工作坊讲师,践行着成为学生思想引领的“方向盘”和成长成才的“催化剂”的初衷。

化学系学生工作组合影(左三为马冬昕)。

  初当辅导员,她也曾手忙脚乱,但是她一直保持积极的心态来调整,通过渐渐地发展自己的时间管理系统,轻车熟路,现在已然在处理各项社会工作方面别有心得。谈起她在社会工作中经历的故事,马冬昕满脸洋溢着对同事的自豪:“我觉得我们系里的辅导员都做的很棒,我发自内心地喜爱和欣赏我的学生们,能陪伴他们成长是我一生的幸福。”

  在担任本科辅导员期间,每学期她都会制定深度辅导工作计划,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有效进行一对一辅导。

  担任学生组长后,马冬昕积极整合学校和院系资源,思政工作结合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悦纳自我、培养兴趣、坚定逐梦,乐观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把每一次困难都当成是最好的学习机会,端正认识、改进方法、提升能力。在一二·九合唱活动中,她经常鼓励大家享受歌唱的快乐,而不是一定要争更快更高更强,“我觉得人生总有一些事你不得不干,却又干不出特别光鲜的,那么就要记住一点,只要投入了就很开心。”

  马冬昕踏实细致的工作也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和老师的认可,获评“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清华大学“一二·九”优秀辅导员、林枫辅导员奖等荣誉。此外,她还长期在学习发展中心担任兼职咨询师、工作坊讲师,受众共400 多人次,学生评价高达95 分以上;在担任海淀区人大代表期间,她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参政议政,服务社会。

坚持锻炼,征战乒乓赛场

  从对乒乓球一窍不通到成为学校乒乓赛场的一员大将,小小的乒乓球已经具有某种神奇的魔力,成为马冬昕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作为校队队员,她每周坚持6 小时以上的乒乓球训练,提升技战术水平,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

清华大学乒乓球校队队员与乒坛女将郭炎合影。

  “我觉得打比赛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当你觉得对手比你能力高很多的时候,你就会很放松。当你觉得有希望赢的时候就会有想法。等比分一旦拉大之后又没有想法了,又可以放手一搏了。”除了享受乒乓球运动带来的乐趣之外,高强度、严格、规律的体育锻炼也赋予了她昂扬的精神、充沛的精力和坚韧的意志。

  征战乒乓赛场,马冬昕也是硕果累累,她曾获得“五四杯”首都青年学生乒乓球总决赛冠军、首都高校乒乓球锦标赛女双季军、团体季军(非特招最高组别)等奖项,也曾带领系乒乓球队五年内三次夺得“马杯”团体比赛乙组冠军。

  关于未来的打算,马冬昕坚定地表示直博阶段结束后出国从事博后研究,学成回国继续投身他心爱的科研事业,做一名高校的科研工作者。除了热爱的科研事业,马冬昕坦言自己还希望以后可以在教育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认为教育会让每个人都有自信,有梦想,能够欣赏自己,并有力量去践行。

  家国情怀,独立人格,精湛专业,这或许是每个清华人都应该保有的精神,而马冬昕洽是这些宝贵品行的真正践行者。

  当谈及在清华园的九年时光中是否有感到遗憾的事情时,马冬昕带着淡然的微笑说:“没有遗憾。”就是这样一个持心若水的姑娘,一个有梦想有执行力的姑娘,未来的她会一如既往地孜孜求索,让人生繁花似锦……

清华新闻网1月17日电

编辑:常 松

2017年01月17日 15:41:13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