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1月20日电 11月13日下午,2025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在主楼后厅举行。来自不同院系的15名候选人参加现场答辩。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白本锋出席答辩会。

答辩会现场
本次特等奖学金评选共收到34名优秀同学的申报材料,经过院系资格审查、院系内初评和校内第一轮评选,共有15名同学入围答辩会。多位教学优秀奖、“林枫辅导员奖”、“刘冰奖”获奖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受邀参加答辩会并担任评委。
15名候选人现场讲述了在校期间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深刻思考。他们中,有的扎根交叉前沿,在力学与智能的交汇处探索具身智能的未来;有的以数学为原点,在多个领域不断探索,攀登学术高峰;有的从军旅到校园,在艺术、科技与人文之间搭建桥梁,用设计回应时代课题;有的深耕可持续发展,以原创技术回应绿色发展的紧迫需求;有的仰望星空,在医学工程的交叉路口探索人类健康的未来可能;有的在国际关系、跨文化交流中传递青年声音,讲述当代中国故事……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中矢志奋斗,在挑战与困难面前砥砺成长,在服务于重大战略与承担社会责任中奋进担当,展现了清华学子的青春风采,彰显了清华人追求卓越的使命担当。
白本锋在总结讲话中表示,以特等奖学金评选为代表的各类奖励荣誉评选是观察学校人才培养成效的一扇窗口,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评选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好育人导向作用,体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要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多元成长相结合,努力成长为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设立于1989年,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奖学金荣誉。特等奖学金评选鼓励同学们展现自己的成长故事,引导全校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相促进。
相关链接:
部分候选人答辩回顾

候选人分享(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陈博远、陈嘉熙、姚郗文、徐汝一、王腾、李忆唐、吕博涵、陈秀虎)

候选人分享(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黄天予、冯庚辉、罗长盛、赵一扬、张抒悦、石啸睿、林旭煊)
求真书院陈嘉熙在书院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迅速成长,大三时便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展现出扎实的学科功底。他在数学竞赛中表现卓越,在个人单项赛六个赛道中斩获多个奖项。同时,他积极参与前沿讲座与国际会议,在跨学科学术交流中不断拓展研究视野,逐步形成宽广的学术格局。
软件学院黄天予通过广泛选修多院系课程,构建起交叉研究基础。他将研究方向聚焦于图形学与计算几何中的基础性问题,独立探索“蒙特卡洛几何处理”领域,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图形学国际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作为软件学院学生科协主席,他积极推动科创培训与学术交流,鼓励同学们“于少人处寻新路”,在自主科研中实现突破。
交叉信息研究院李忆唐聚焦人形机器人智能控制,提出新型算法,显著提升了机器人精细操作能力,相关成果被机器人领域国际会议收录。她注重全面发展,曾赴多地开展实践活动,并担任学生节主持人、“一二·九”合唱领唱。她坚信,让智能所及之处,必有人的关怀所至。
航天航空学院陈秀虎作为清华与空军联合培养飞行学员,学业和体能成绩优异。他努力探求科学的训练方法,实现了多项力量指标的突破,体能训练成绩从不及格直至优秀。他在伞训特情中灵活运用物理知识化解危机,以过硬的素质与实战能力诠释新时代青年人的责任。
自动化系罗长盛作为清华火神队主力队员,助力团队夺得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人形组成人组冠军,实现中国在该赛事的突破。作为队长,他还带领团队获得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5v5足球赛冠军。在队期间,他深度参与多项核心技术研发,将赛场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突破,多项成果整理成文并被国际会议收录。
电子工程系林旭煊以“电波永不消逝”为信念,践行科技报国信念。他创新天线设计,在结构非对称、尺寸受限的路由器空间中设计双极化天线,显著提升实测速率,成果受到产业界关注。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双极传讯——面向路由器应用的宽带全向双极化天线设计”获得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主体赛特等奖。
供稿:学生部
编辑:刘芳芳
审核:刘蔚如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