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1月4日电 “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清华大学本科思政“金课”——“形势与政策”小班研讨课的一项议题。日前,作为“形势与政策”大课首讲授课教师的校党委书记邱勇走进小班课堂,与同学们一同“拿起放大镜”,就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议题展开讨论。
 
课堂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匡晓璐从“中等收入陷阱”的由来与内涵讲起,梳理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阐述了中国经济的“破局之路”。
 
同学们在互动环节踊跃发言,在他们看来,“年轻学子关心中国经济发展,更想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同学们有的立志深耕大数据、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有的意欲投身基础研究,为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贡献力量;还有的要深耕人文学科,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课堂上思想的碰撞与交织,不时激发新的火花。这正是清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所倡导的——大课“知全局”,小课“谋一域”,用具象化生活化的议题把国家形势与前沿政策带到同学们身边。
 
邱勇认真听取师生们的发言,并结合自己的学术经历,与大家分享了有关“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考。邱勇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曾接近发达国家的门槛,却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好产业结构、增长动能、收入分配等问题。中国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因为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及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拥有跨越发展关口的核心动力——科技创新力。
 
邱勇表示,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清华大学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强调在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价值塑造,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清华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肩负使命、厚植情怀、追求卓越的创新人才。“同学们要胸怀远大理想,你们的舞台在未来。”邱勇勉励大家将个人所学所思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在交流互鉴中开阔视野,不断提升全球胜任力,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小班研讨课现场
 
让同学们直呼“解渴”的课堂上,有深刻的理论、生动的讲述,也有同频共振与同感共情。日新书院马思齐说,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自己深切感受到发挥专业所长、助力写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责无旁贷。未央书院周健和说,邱老师的科研经历让自己明白,在未央书院众多衔接方向里,一定有愿意为之奉献终生并推动国家发展的领域所在。计算机系李天睿表示,课程大大加深了自己对国情的理解、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洞察力,也让自己更加坚定了毕业后投身祖国事业的决心。
 
清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采用“大班讲授+小班研讨”的授课形式。根据大课内容设置主题的小班研讨,以青年教师为主导,帮助同学们将问题引向深入,打通思政课学习的“最后一公里”。本学期有13位青年教师开设112次小班研讨课。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李华山
 
审核:刘蔚如 曲田 郭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