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清华人栾恩杰、庞众望,感动中国!

8月16日晚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名单揭晓

两位年龄相差59岁的清华人

清华大学精仪系校友、85岁的栾恩杰院士

与同系在读博士生庞众望

同台捧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png

20250817-感到中国-无-2.png

这一瞬间,不仅是个人的高光时刻

更是清华人跨越一甲子的荣光交汇

20250817-感到中国-无-3.png

栾恩杰与庞众望在《感动中国》录制后台

他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人生篇章

传递着穿透岁月的感动

更彰显着清华人精神血脉的赓续与传承


栾恩杰:擎炬照月华

把“嫦娥奔月”由神话变为现实

20250817-感到中国-无-4.png

“从瀚海孤烟到碧空明月

如今人们把你的名字写上了星辰

绕落回三小步,成就了中国探月的一大步

嫦娥轻盈起舞的背后

是无数探月人忠诚智慧的脊梁”

当这段饱含深情的颁奖词宣读时

栾恩杰院士躬身耕耘的星河长卷

在我们面前徐徐铺展

20250817-感到中国-无-5.png

栾恩杰

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

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参与我国第一代潜地火箭

第一代陆基机动火箭

第一代远程火箭等重大工程

……

有人说,栾恩杰的成绩

随便拎出来一件

都值得炫耀一辈子

1965年,栾恩杰考入清华大学精仪系攻读研究生

主攻静电悬浮陀螺等当时国内的尖端方向

在潜心钻研、锤炼报国本领的同时

他深受身边榜样感召

郑重递交了入党志愿书

并在其中写下庄严承诺:

“党的决定就是我的一切”


行胜于言,至诚报国

1968年毕业之际

栾恩杰选择进入

当时刚刚组建的国家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


他曾担任我国第一型潜地固体战略弹道导弹

——“巨浪-1”的型号总指挥

东风-21弹道导弹研制总指挥

还陆续参与了其他导弹型号的研制

一次次为国掀起“导弹巨浪”


1998年,在毕业30年之际

他出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

工作方向也转到深空探测领域

2000年,他倡导并组织完成了

我国首部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

首次提出“大航天”概念

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

纳入国家航天发展规划体系

20250817-感到中国-无-7.png

栾恩杰与同事交流

月球探测工程

是我国继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

第三个标志性的重大航天工程

是我国实现深空探测零的突破的起点


2004年1月

我国正式启动了绕月探测工程

作为工程的主要倡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栾恩杰提出

我国月球探测“探、登、驻(住)”三大步

和“绕、落、回”三小步走的

技术发展路线

在嫦娥一号上天前

栾恩杰带领团队

开展了将近30次各类大型试验

确保工程的万无一失

最终,绕月探测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

事先准备的84项故障模式预案

一个也没用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从设计到研制再到试验

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

都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2020年12月

内蒙古四子王旗气温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

嫦娥五号准备在这里着陆

已经80岁的栾恩杰提出要去着陆区

同事和家人都担心他身体受不了

纷纷劝他“别去了”

但他最终还是坐上火车一路奔波

深夜抵达着陆区

“我是来接嫦娥回家的

我等这天已经等了16年

这是我们航天人对祖国的承诺”

栾恩杰激动地说

20250817-感到中国-无-8.png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而今

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在国家博物馆里展出

中国人用自己采集到的信息制作了月球仪

中小学教材使用了嫦娥一号拍摄的月表图


炽热的心意给了“嫦娥”

面对家人则是深沉的愧疚和想念

栾恩杰常年辗转在各地的研究机构和试验场

每次外出往往就是两三个月

以至于双亲辞世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20250817-感到中国-无-9.png

栾恩杰与父母

让栾恩杰宽慰的是

父母盼望他干大事成大事的愿望实现了

就像他在父亲墓碑前所说

“我完成了你们的托付

我心中无愧”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0.png

栾恩杰发言

在经历过山河破碎、国弱民穷时代的栾恩杰看来

探月,是中国航天能力的表达

更是国富民强的象征

“在国际航天的竞争中

谁也没有停下来等中国人”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委名誉主任

85岁的栾恩杰依旧不懈工作

继续奔赴星辰大海


庞众望:励志启华章

在清华找到前进的方向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1.png

“背影留给坎坷,笑容交给阳光

名字里写着责任,步履中充满力量

磨砺过的剑,破茧后的蝶

你一直向前,一直向上

不辜负妈妈的目光,不辜负时代的期望”

这数行闪光的文字

勾勒出精密仪器系2021级博士生庞众望

骨子里的韧劲与向上的光芒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2.png

庞众望近照

清晨八点左右骑车来到实验室

饭点去附近食堂吃个简餐

晚上忙到九十点钟回到宿舍

这便是庞众望的日常状态

在身边师长同窗眼中

庞众望坐得住、能钻研、爱创新

“天生就适合做科研!”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3.png

庞众望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今年26岁的庞众望

出生于沧州市吴桥县的特殊家庭

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

母亲常年与轮椅为伴

自己曾因先天性心脏病命悬一线

命运似乎给了他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但脸上总是挂着笑容的庞众望

从未自怨自艾

而是奋发图强

2017年,庞众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被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录取


初入清华园

庞众望很在意别人的目光

“不是说在意别人看不起我

而是我害怕会有负众望”

大一大二期间

他在迷茫中不断探索

做社工、去支教、尝试科创……

在清华这片鼓励自由探索的沃土上

在与身边老师同学同行中

他不断为自己打开一个更大的世界


在大三期间参加SRT(大学生研究训练)项目时

庞众望惊喜地发现

自己对读文献、做科研兴趣浓厚

也常因科研中的新点子欣喜很久

临近本科毕业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正如庞众望所说

“大学前的经历

让我有了走下去的力量

在清华的时间

让我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4.png

庞众望本科毕业照

2024年

“男生洗澡时想出第一篇SCI”冲上微博热搜

博士一年级时

一次洗澡期间的灵光乍现

让庞众望构建出了

一套全新的实验思路和处理流程

在此基础上

他取得了自己科研生涯的第一项发明专利

并发表了第一篇SCI学术论文

“在那之前

我不确定自己到底

有没有科研上的能力

能不能真正解决

实际科研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但是那篇论文给了我答案

它告诉我:你能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5.png

庞众望师门合影

博士二年级

在导师精仪系副教授王波的鼓励下

庞众望选择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

他尝试攻关一个测试系统

用于超稳激光相位噪声的测量


此后的两年半间

他经常往返于学校和位于昌平的实验室

历经无数次推倒重来

最终在今年1月份取得突破性进展

其核心测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他参与的利用轨旁光缆

进行高速铁路健康监测研究

也取得重要进展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6.png

庞众望参加博士生社会实践

无论是科研路上的反复试错

还是人生途中的其他风浪

庞众望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支撑他踏平坎坷的

是母亲庞志芹饱含力量的朴素话语

“你面对什么就要解决什么

你总是要走下去的”


像一代代清华人一样

走下去,科研报国

是庞众望坚定选择的前进方向

正如他在一次科普论坛上所说:

“我们这代人的时代使命就是科研报国

科技只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叫科技

掌握在别人手中

很多时候就可能成为一种威胁”


攻读博士学位迄今

庞众望以第一/共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三篇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四项

他多次获得学校各类奖学金

还被评选为

202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很多爱心人士曾表示要资助他

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在学校全面的资助措施下

他的学习和生活并无后顾之忧

博士期间

他没有再申请助学金

而是希望把资助留给更需要的人

20250817-感到中国-无-17.png

庞众望接受《面对面》节目采访

从懵懂少年到报国青年

现在的庞众望对“不负众望”有了新的理解

“不是比别人做得都好

而是要不断向身边优秀的老师同学校友学习

竭尽所能做最好的自己”

他很喜欢自己目前的状态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全身心投身科研


面向未来

他希望自己毕业后

继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

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

不断攀登、不断前进


114年来

自强不息的清华人

始终以国家至上、以人民为先

一代代清华人用实干

践行“我愿以身许国”的诺言

未来,正如栾恩杰所期待的

“中国人的脚步将越走越远

领导宇宙的新潮流”


(清华新闻网8月17日电)

文字:王晓霞

编辑:吕婷 刘芳芳

审核:刘蔚如 黄思南

2025年08月17日 10:04:2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