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牢记嘱托实干笃行 砥砺奋进再建新功

记者 王晓霞

风传花信,春和景明。暖阳透过百年穹顶洒向西体育馆荣誉室,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纷纷在一张照片前驻足。这是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在西体育馆篮球场同校篮球运动员亲切交谈的照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回忆起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清华师生倍感温暖与振奋。

牢记春风里的殷殷嘱托,四年来,清华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自觉肩负使命、追求卓越,努力在服务国家发展中成就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高度。

莘莘学子,“拔节”向上

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清华大学承担的重要使命。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反复强调。

“一盘棋”布局,更能集中发力。学校党委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布局和重要规划,校党委书记邱勇表示,《清华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方案》和《清华大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中,都对思政课及其教师队伍建设作出了专题部署,这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坚定办好思政课的决心。

立标打样,讲好思政“小课堂”。校党委书记亲自抓、带头讲,以“形势与政策”课改革为先导,锻造一批思政“金课”。2024年“形势与政策”课覆盖全国270余所高校的学生230余万人次。

学思践悟,善用社会“大课堂”。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主线,2024年暑假,学校升级改版“思政实践”课,231位教师带领4016名学生深入基层体悟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正向引导,强调“教学就是学术”。学校制定《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

“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西体育馆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锚定学校2030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清华大学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过去一年里,深入推进清华特色书院制发展,成立笃实、至善等新书院。推动交叉创新人才培养,增设3个双学位项目和2个本科交叉培养项目。深化五育并举,组织原创话剧《马兰花开》百场公演。首次编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推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学校正着力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育人生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及学科知识引擎建设、推出学生AI成长助手“清小搭”等,通过一系列具有鲜明清华特色的举措,构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技术、新路径。目前学校已有210余门课程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实践,实现AI学伴、AI讲伴等十大功能,鼓励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创新性学习和交叉学科研究。

马兰花开,绽放精彩。2024年,清华大学不断完善面向国家需要的人才输送体系,毕业生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就业比例超80%,赴西部和东北地区就业毕业生人数较上年增长16.5%。

服务国家,丝丝相扣

“……5、4、3、2、1,点火!”2024年5月9日,智慧天网一号01星成功发射。这是国际上第一颗中轨道天基网络卫星,标志着清华大学原创提出和牵头抓总的首个系统级航天大工程——智慧天网创新工程迈出关键第一步。

“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我们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真问题,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努力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智慧天网创新工程团队成员刘秉坤说。

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连接点。清华大学坚定践行“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宗旨,主动请缨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十年磨一剑,基础研究离不开良好生态。学校健全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实施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建立多元化基础研究资源筹措机制。支持基础学科青年教师的“笃实计划”,不写项目申请书,不考核年度成果,按需匹配支持方式,人均资助额度比上一年进一步增长。推进赋能科研的人工智能基础模型、学科领域模型和超算智算算力平台建设,加大公共科研条件平台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

手指攥成拳,更需创新“有组织科研”模式。目标是什么、协同怎么做、人才哪里来、平台怎么建……清华大学率先探索,扎实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重组,深度参与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大平台、大团队高效运转产出大成果。

校长李路明强调,要心怀“国之大者”,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不断产出更多“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的创新成果。

春日融融,紫荆盛开。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国际上首款大规模智能光计算芯片“太极”、全球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感知芯片“天眸芯”、无线微创脑机接口、新一代介观活体显微仪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系列丛书……系列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24年6月24日,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清华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或第一完成人所在完成单位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9项,获奖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其中,集成电路化学机械拋光关键技术与装备、下一代互联网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关键技术与规模化应用两个项目获得一等奖。

学校加快推动校地合作研究院转型发展,强化智库咨政服务能力,深化对口支援青海大学、新疆大学,积极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邱勇带领大陆高校师生访问团赴台湾访问,促进两岸青年交流与文化交流,“让两岸交流形成善意循环”的呼声引起强烈社会共鸣。

心怀“国之大者”,清华师生“行胜于言”,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学科建设,创新不断

“成立人工智能学院,不仅彰显了对未来科技趋势的敏锐洞察和战略规划,更彰显了学校在新的科技浪潮下勇当先锋、引领发展的坚定决心。”2024年4月28日,在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成立大会上,计算机系教授张钹院士说。

清华是国内最早开展人工智能教学和科研的单位之一。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主动加强前瞻性的学科发展规划,优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推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

2024年,清华大学成立统计与数据科学系等9个教学研究机构,调整外国语言文学系等机构设置。重构清华医学体系,制定实施医学发展新规划,在北京市支持下规划建设医学园区,努力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在清华110多年的历史中,大师云集,星光灿烂。

时光流转,薪火相传。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2024年全职引进高华健、陈德亮、李菂、弗拉基米尔·马克维奇、深谷贤治等世界级人才。

此外,学校修订长聘评审委员会章程,加强长聘评审委员会建设,倡导更有清华特色的学术品位和判断。推动31个院系建立青年教师发展顾问组制度,全方位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建设高质量博士后队伍,入选“水木学者”引才计划人数较上年增长超过50%。

改革故事,持续书写

2024年12月31日,《清华大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辞旧迎新之际,改革再次成为学校最鲜明的关键词。

做调研、听意见,摸底数、解难题。方案全面对标对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与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行动方案等前后贯通、紧密衔接,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一流大学治理体系、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三个方面改革任务,明确到2029年全部完成。

从系统性、整体性出发,学校进一步深化机构改革,2024年撤销8个机构,优化党政职能部门和支撑服务机构设置。压减19个议事协调机构、成员减少37%。改革二级单位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减负增效,将院系规范性考核要点减少8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2024年,校党委书记、校长分别率团出访越南、印尼、日本、阿联酋、英国等国家,推动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清华大学与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签署的“中拉青年应对全球挑战项目”合作备忘录,被纳入习近平主席对巴西国事访问成果。

鲜红党旗,高高飘扬

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走过110多年峥嵘岁月的清华大学,红色印记更加鲜明。

“你回国任教二十年来,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在清华大学潜心耕耘、默默奉献,教书育人、科研创新都取得了丰硕成果……”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向他致以诚挚问候并提出殷切希望。

殷殷嘱托,振奋人心。针对习近平总书记对清华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校梳理完善“一事一册”台账,严格落实学习部署、建账盯办、督查验收的工作机制,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收到回信后,学校第一时间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研究部署学习贯彻落实工作。

“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优势。”邱勇强调。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政协同:整合党委办公室和校长办公室职能,成立党政办公室;加强党委年度工作计划统筹作用;将各单位党委书记会与院长(系主任)会议整合为全校正职干部会议;推动教师党支部与对应行政单位的党政“双向任职”全覆盖。

严字当头,是清华的传统。学校开展中央巡视整改“回头看”,确保全部整改到位。建立协同监督工作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大监督”格局。结合身边人身边事拍摄警示教育片,分层分类开展警示教育。开展校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各部门凝练出45条有特色、有共识的作风表述并公开接受师生监督。

过去一年,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迅速启动部署、有力有序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续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

当前,学校正在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开展解决师生身边“小事难题”等五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专项行动任务,把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强党建、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学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春天里,这座与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的百年学府,风华正茂、欣欣向荣。

新征程上,清华大学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清华力量。


编辑:刘芳芳

审核:刘蔚如

2025年04月19日 10:10:22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