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综合时讯 - 正文

马冬昕:谈心谈话是辅导员的基本功

马冬昕

在清华读博期间,我有过将近5年的“双肩挑”辅导员经历:先后担任化学系带班辅导员、学生工作组组长。这段宝贵的时光,带给我的收获之一,便是提升了谈心谈话能力,我认为这是辅导员的基本功。

受到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传统的感召,我从大一入学起就想当辅导员,但又担心自己的性格不太适合当辅导员。在我的直观印象里,辅导员大多比较开朗、健谈,而我的性格比较内向、害羞,用当今的网络流行词来说,甚至有点儿“社恐”。

大二那年夏天,我参加了化学系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却失利了。选举结束后很久,我都怏怏不乐,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够好。挫败感像一张沉重的网,将我紧紧笼罩。

我当时的辅导员见我状态不对劲,就主动找我谈心。他耐心地听我讲述了自己承担的各项工作,又为我疏导了情绪,之后对我说:“你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你自己的工作确实做得很好,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你有没有想过,和当选的那位同学相比,你自己身上还有哪些不足呢?”

辅导员的话,促使我开始思考。我意识到,自己竞选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其实并不善于跟别人交流。上大学之前,我的生活范围很小,内容极其单纯,除了学习、游戏、运动之外,就是坐在家里,一本接着一本地读课外书。这使我非常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家里来了客人,如果父母不在家,需要我出面接待,我都不知道跟人家聊点什么好,只能尴尬地笑笑。上大学之后,周围的同学来自祖国各地。军训间隙,大家坐在林荫下聊天,我总是插不上话,就安安静静地旁听,心里很羡慕那些“自来熟”、爱说话的同学。军训结束,我被推选为班长,整天忙于课程学习和班级工作,平时总是独来独往,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上自习,除了帮助同学们答疑解惑,或者组织课外活动,与周围人的交流其实并不多。

我此前虽然也隐约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现在竞选失利,反而提醒了我。

想到这里,我对辅导员说:“我可能还是性格太内向了,和同学们交流太少了。”

辅导员说:“性格内向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如果影响到你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或者不利于你开展工作,确实应该调整一下。”

我说:“那我要怎么调整才好呢?不是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

辅导员说:“我们不一定要改变性格,却可以提升能力。比如,如何与不太熟悉的人顺畅地聊天。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是需要通过训练来学习和提高的。训练方法很简单,就是模仿、重复、调整、创新。”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在辅导员的引导和启发下,我想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先观察别的同学之间怎么聊天,哪些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跟什么样的同学适合聊什么样的内容,等等,然后尝试参与其中,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过了一段时间,我观察发现,同学们喜欢聊的话题与入学时间长短有关。

新生喜欢聊的话题主要包括:一是高考经历,比如,考的是哪套卷子,数学难不难,作文题目是什么;二是家乡习俗,比如,家乡话的发音特点,喜欢喝甜豆浆还是咸豆浆,过年吃水饺还是汤圆;三是入学感想,比如,坐火车还是飞机来的北京,有没有去过天安门、颐和园和故宫,上大学之前会不会骑自行车,等等。

高年级同学喜欢聊的话题则有所不同:一是学业情况,平时关注课程难度、作业多少、老师轶事等,在考试周临近时,则需要发泄情绪,抱团取暖,互相鼓励与陪伴;二是发展规划,比如,本科毕业之后是否打算深造、相关考试的准备情况、未来职业选择等;三是时事政治,比如,全球经济走势、周边国际关系、重大新闻事件,等等。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也加入了“闲聊”的队伍,慢慢跟大家熟悉起来,共同的话题也多了。如果说,刚开始我参与“闲聊”,主动发起对话,还有些刻意锻炼自己社交能力的动机,后来就完全是发自内心地想与大家交流,并从中感受到人际互动的快乐,收获了珍贵的同窗情谊。

后来,我如愿成为了一名辅导员,却发现:当辅导员,可不只是“闲聊”这么简单,辅导员的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便是与同学们进行谈心谈话。“新手上路”阶段,我因为缺乏经验,一时觉得难以入手,摸不准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也不知道同学们到底在想什么、想跟我谈什么。

为了和同学们“有话可说”,我查阅了报刊和书籍,请教了前辈与同行,提前制定了一份计划,结合大学生群体在不同阶段的特点,有的放矢地找同学们谈话。大一,主要了解同学们的适应情况,作息时间是否合理、宿舍关系是否融洽;大二,关注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帮助他们疏导学业压力、量身定制学习规划;大三,加强专业教育,加强学风建设,丰富课外活动,促进全面发展;大四,引导同学们完成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大家“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奉献青春力量、实现人生价值。

与此同时,我还自学了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定期参加学校为辅导员开设的各种培训课程,并专门准备了一个记录本,每次与同学们谈心之后,都会记录主要内容。比如,我说的哪些话,好像对同学有所触动;哪些话,同学似乎无动于衷。或者,某位同学现在遇到了什么困难,我打算如何帮助他;某位同学讲了自己怎样的成长经历,我应该如何理解他的内心世界,等等。长此以往,我积累了不少经验,跟同学们的交流也逐渐变得顺畅起来。

在和同学们谈心谈话的过程中,我慢慢体会到,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或者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难免产生负面情绪,要允许并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发展的眼光背后是积极的想法,可以帮助我们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聚焦于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就是既承认问题客观存在,能力有些不足,也要认识到“我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或者“我只是暂时缺乏某种能力”;而且,“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并非“我永远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或者“我是一个无能的人”。所谓“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正是这个道理。

我还体会到,面对困难或者问题,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还有来自他人的情感支持,包括理解、关爱、鼓励、陪伴、见证,等等。有时候,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的心情”,要比“你应该这样做”更加重要。作为辅导员,我们不能隔岸观火、居高临下地给出分析和建议,而要带着好奇与关注,用心倾听同学们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地理解和接纳一个跟我们可能有所不同的心灵。在这样的促膝长谈中,我听到了同学们的烦恼与纠结,也看到了他们的执着与坚韧,他们和曾经的我一样,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在追梦的道路上奋力奔跑。

2017年4月,博士毕业前夕,我从化学系学生工作组组长的岗位上卸任,之后便专心投入到学位论文的撰写中。6月,我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不久之后,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直到去年年初,如愿回到母校工作。入职2个月之后,应系里邀请,我再次担任化学系学生工作组组长,重新回到了学生工作队伍。

同样的岗位,类似的工作内容,我的身份却发生了变化:从学生到教师,肩上的责任更大,心里的压力也更大。但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做好这份工作。而我的这份底气,就来源于辅导员的经历,来源于辅导员的基本功。美丽的清华园里,青年学子在成长,我作为青年教师也在成长,漫漫长路,让我们携手并肩,同向同行。

作者系清华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

(清华新闻网11月9日电)

编辑:陈晓艳

审核:刘蔚如 郭玲

2023年11月09日 10:50:08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