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主页 - 清华新闻 - 人才培养 - 正文

“清华通识说”第十二期教学分享沙龙举办

清华新闻网9月15日电 9月6日下午,“清华通识说”第十二期教学分享沙龙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举行。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晋军以“通识课程的挑战度与获得感”为题,结合通识荣誉课“社会学的想像力:结构、权力与转型”,分享了通识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反思、挑战与应对。

晋军首先对课程建设情况作了简要介绍。“社会学的想像力:结构、权力与转型”作为人文社科大类公开课和全校性通识课,目前共开设五轮,选课同学覆盖全校几乎所有专业。课程名中“想象力”承载着希望同学们了解社会学及其分析工具独特性的教学目标;而加入的三个关键词则各自对应课程主题——社会学最核心的分析视角“结构分析学”,社会学重要的分析概念“权力”,以及课程关注对象中国社会的“转型”。晋军希望这种视角和分析工具的独特性能够帮助学生以更像一个“社会学学者”的方式看待自身与社会。“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大家会意识到社会因素多么重要,绝大部分同学能坐进这间教室,是因为他们从很小就比同龄群体获得了更多的资源,而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更多的责任,这也是清华学生应当肩负起的一种责任。”

分享课程建设经验

晋军分享了课程的三个主要教学难点:第一,学科特征上,社会学理论体系“松散”,没有严丝合缝的理论框架与唯一正确答案,许多理工科背景的同学较难适应。而一些核心概念在日常生活中亦有普遍使用,在转入社会学语境时,需要帮助同学们消除生活化理解、重新建立新鲜感。第二,生源结构上,历年课程调查表明,“大城市、中产家庭、素质教育”构成了选课同学的典型画像,这种高度相似性与“正丁字形”结构,恰好与“倒丁字型”或“土字型”的社会结构相反,大部分同学们缺乏对非中产、非城市生活的切身体验,缺乏一种课堂参与很需要的社会实感。第三,从通识课堂角度来说,覆盖所有专业的生源意味着学生之间文理背景差异大、社会学基础差距大、课程期待不一样。因此,针对不同基础与期望的同学,如何持续激发其学习兴趣,成为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挑战。

分享教学难点

晋军表示,要“建设一个带着体温的课堂”,一方面要把学生“带入”教学,将学生的成果变为课程的分析内容,另一方面要进行“侦破式”案例教学,每节课或连续几节课选择同一核心案例,提供经验碰撞,帮助大家增强社会实感,到达核心概念和理论解答。相比于直接将概念抛给同学,让同学们自己“破案”,在没有社会学概念“破不了案”(解释不了经验现象)的体验中意识到概念的解释力和重要性,更能使其眼前一亮。

分享教学尝试

供稿:教务处

编辑:李华山

审核:郭玲

2022年09月15日 13:59:01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最新动态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版权所有,清华大学新闻网编辑部维护,电子信箱: news@tsinghua.edu.cn
Copyright 2001-2020 news.tsinghu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