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与知识产权

论文著作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我校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数,自1993年以来,已经连续26年保持全国高校首位;被《科学引文索引》(SCI网络版)收录论文,近年来在数量保持稳定的同时,质量有稳步提升;SCI论文被引用篇数及被引用次数继续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1. 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9年11月公布的数据,2009-2018年我校被SCI收录的论文中有36984篇论文被引用769381次,居全国高校第二位。2018年,我校被网络版SCI收录论文数为5706篇,居全国高校第三位;被工程索引(EI)收录论文5290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排名第一位;被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CPCI-S)收录论文1520篇,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

    2. 著作出版情况

    2019年我校出版理工农医类学术著作85部,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著作261部。

    3. 发表在《科学》、《自然》杂志的文章

    2019年我校以第一作者单位发表NS论文20篇:

    •  报道了分辨率为2.7埃的人体γ-分泌酶结合底物Notch以及分辨率为2.6埃的γ-分泌酶结合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冷冻电镜结构。报道了结合两种不同底物后γ-分泌酶发生的构象变化,并对这些构象变化的功能进行了生化研究。为理解γ-分泌酶特异性识别并切割底物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为研究与癌症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结构信息。成果分别发表在2019年《自然》和《科学》杂志上

    •  解析了人源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以下简称钠通道)Nav1.2与其特异性阻断毒素μ-芋螺毒素KIIIA复合物和人源钠通道Nav1.7与其特异性调节毒素ProTx-II或Huwentoxin-IV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分别为3.0和3.2埃,为深入理解钠通道工作机理、疾病突变致病机理和特异性毒素与其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分子基础,同时为针对钠通道的多肽类药物研发提供了可靠模板。成果背靠背发表在2019年《科学》杂志上

    •  揭示了中国从1955年到2014年人类活动导致的氮流失量,建立了各省淡水环境氮容量的“安全”阈值。为近年来全球环境容量限界(Planetary boundary)研究的区域阈值定义提供了新方法,为全方位解决中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了量化依据。成果发表在2019年《自然》杂志上

    •  发现p53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可导致介导氨代谢的尿素循环途径的重组,增强肿瘤细胞的氨解毒能力。由于尿素循环途径活性抑制引起的氨的过度积累可进一步被鸟氨酸脱羧酶(ODC)的蛋白翻译过程所“感知”,从而限制了多胺的合成和肿瘤细胞的增殖。肿瘤细胞通过p53调节氨代谢的发现可为临床治疗p53缺失或突变的肿瘤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成果发表在2019年《自然》杂志上

    •  利用冷冻电镜技术和单分子荧光能量共振技术成功捕捉到了染色质重塑蛋白Snf2在不同核苷酸状态下与核小体的相互作用图像,发现了染色质重塑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核小体DNA形变,以及对应的酶构象变化,提出了两步走DNA位移模型(”DNA波”),揭示了染色质重塑发生的基本原理。成果发表在2019年《自然》杂志上

    •  成功重构及解析了抗病蛋白ZAR1抑制、中间和活化多个状态复合物三维结构,阐明了植物细胞中的抗病蛋白在发现病原细菌信号后,如何从静息状态迅速转变为激活状态的机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植物抗病小体这一蛋白质机器,揭示了抗病蛋白作为一个分子开关,在细胞膜上控制植物防卫系统的机制。成果发表在2019年《科学》杂志上

    •  首次报道了激活态的beta2肾上腺素受体(β2AR)同时结合正构激动剂BI167107和别构激动剂Cmpd-6FA的晶体结构。鉴定了一个新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别构调节位点,并发现了新的别构调节机制,为针对GPCR的别构药物研发提供了指导。成果发表在2019年《科学》杂志上

    •  通过高性能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分子量高达280万道尔顿的哺乳动物ATP合酶四聚体6.2埃的结构,以及完整的(19种亚基)、两种状态的ATP合酶单体3.34埃和3.45埃结构。通过对结构的分析,阐释了高等哺乳动物ATP合酶的结构组成样式、发挥功能的分子机理、复合物之间协同关系以及对线粒体嵴的形态的影响,为治疗能量代谢疾病、神经退行疾病等,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及结构基础。成果发表在2019年《科学》杂志上

    •  利用优化的Cut&Run技术,成功地在少至50细胞的样品中实现了组蛋白修饰全基因分布的检测。揭示了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组蛋白重编程经历了和小鼠非常不同的动态变化,并提出了“表观基因组重启模型”。成果发表在2019年《科学》杂志上

    •  报道了RyR2的8个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结构,它们共同揭示了不同形式CaM的分子识别特征,并提供了对CaM对RyR2通道门控的调节的见解。Apo-CaM和Ca2 + -CaM结合由手柄,螺旋和中心区域形成的细长裂缝中的不同但重叠的位点。成果发表在2019年《自然》杂志上

    •  通过解析2.77埃RALF23-LLG2-FER复合物晶体结构并结合体内功能与体外生化实验,阐明了植物肽类激素快速碱性化因子(Rapid ALkalinization Factor, RALF)被CrRLK1L型受体激酶与膜锚定糖基磷脂酰肌醇(Glycosylphosphatidylinisotol, GPI)蛋白异型识别的分子机制,这种新颖的识别模式为相关蛋白家族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全新范式。成果发表在2019年《自然》杂志上

    •  设计出具有多粒度可重构的众功能核计算架构,可以同时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和类脑电路的天机芯片,是面向人工通用智能的世界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既可支持脉冲神经网络又可支持人工神经网路的人工智能芯片,更是一个能支持混合神经网络的新计算架构,为进一步探索通用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新的方向。成果发表在2019年《自然》杂志上 结合相场理论模拟,首次提出通过“多形态纳米畴”设计调控电畴翻转能垒,以降低极化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提升储能性能;设计制备了铁酸铋基三元无铅介电薄膜材料并在其中实现多形态纳米畴结构,获得了高极化、低损耗和高击穿强度的综合优异性质,实现了优于铅基材料记录的超高储能密度(112 J/cm3)。成果发表在2019年《科学》杂志上

    •  首次报道了通过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的海洋硅藻角毛藻(Chaetoceros gracilis)光系统II-捕光天线超级复合体分辨率为3.02埃的三维结构,为解释硅藻 (diatom) 高效的能量传递和强大的光保护机制提供了关键的结构依据。成果发表在2019年《科学》杂志上

    •  首次报导了赋予人类自身触觉感知能力的机械力分子受体-Piezo2离子通道的高分辨率的冷冻电镜三维结构和精巧工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对Piezo通道家族的结构基础和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基于Piezo通道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果发表在2019年《自然》杂志上

    •  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染色质重塑复合物RSC结合核小体的高分辨结构,发现了RSC的功能性模块化组织,阐明了RSC识别基因启动子区的多种染色质特征,定向移动核小体,调控基因表达的机理。成果发表在2019年《科学》杂志上

    •  首次解析了人源LAT1–4F2hc复合体整体分辨率3.3Å的高分辨结构,实现了对无对称性的小分子量膜蛋白电镜结构的分辨率突破。结构分析和体外生化实验证明了4F2hc对LAT1的转运调控作用,鉴定了转运过程的关键氨基酸残基,提出了LAT1-4F2hc的工作模型,为下一步抗癌药物的筛选提供线索。成果发表在2019年的的《自然》杂志上

    •  成功完成四量子比特的小规模量子计算系统,并基于该系统在实验上演示了多达四量子比特的全局纠缠门。全局纠缠门的实现方案的建立和良好的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多量子比特纠缠门有望成为通用量子计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果发表在2019年《自然》杂志上


  • 010-62793001

  • webmaster@tsinghua.edu.cn

  •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

版权所有 © 清华大学

京ICP备150064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53 号